無論出差公干還是休閑旅游,吃飯是件大事。各地美食琳瑯滿目,特色館子名聲在外,心動是肯定的。但真要行動時,總免不了陷入選擇障礙,更難消心中疑慮:網上評價靠不靠譜?會不會踩坑?類似體驗很多人都不陌生,折射出消費信用體系建設仍有短板。
數字時代,吃住行游購娛,都少不了參考網絡評價這本“寶典”。一條圖文并茂的真實評價,或者一句犀利扎心的吐槽,都可能成為消費決策的關鍵變量。然而,一些網絡評價變了味、失了真,讓“擠爆3.5分小館子”“高分餐廳不香了”的話題不缺討論度。線上購物同樣如此,通過“關鍵詞+避坑”“關鍵詞+踩雷”搜索的方式反向選擇,成為網購者的一項“必備技能”。
真實性是網絡評價的“生命線”。為什么網上那么多踩雷清單、避坑指南、套路手冊,全因有太多網絡評價丟失了這條線,添不了便利卻裹亂添堵。而且虛假點評傷害的不只是普通消費者,還會推高商戶經營的成本和壓力,直接侵蝕平臺的信譽和美譽度。也就不難理解,構建一個高度誠信化的評價體系,對于保障各方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明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各環節深度融合”。推進誠信建設,要發揮制度的基礎性作用,健全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機制,也離不開技術力量的護航。
比如,中國建設銀行加速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推進供應鏈模式創新,將供應鏈金融信用體系從核心企業“主體信用”拓展至基于交易的“物的信用”和“數據信用”,更好防控風險。
又如,高德地圖推出掃街榜,通過出行導航數據計算出規模化用戶對于某一家餐廳最真實的行動,提升榜單可信度,同時借助AI風控等技術有效識別、過濾虛假和噪聲評價,助力線下服務業信用體系建設。
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推進數智技術與社會信用體系深度融合,對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有深遠意義,也能為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進一步擴大內需特別是提振消費提供有力支撐。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加強消費領域信用體系建設”,這是激發消費活力、促進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商家和億萬消費者的共同期待。前7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8.42萬億元,同比增長4.8%。進一步創建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營造誠實守信的消費氛圍,推動能消費、敢消費、愿消費,我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和潛力將更加彰顯。
歸根結底,社會信用體系的大廈要建立在誠信文化的土壤之上。上海啟動“誠信興商宣傳月”,推出更多信用便民、信用惠企、信用興商舉措;山東威海經開區崮山鎮嶺后村探索美德信用模式,將村民參與志愿服務、文明實踐等行為轉化為兌換生活用品的憑證及評先選優的考量因素,以誠信文化助推鄉村全面振興……以更多實招硬招和創新舉措化風成俗、浸潤人心、形成風尚,才能讓誠實守信、履約踐諾成為全社會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
內誠于心、外信于人,以誠為本、以信為先。從基于親身經歷在高德平臺寫下一條條真實評價,到在社交媒體平臺以事實為依據理性討論發言,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這個大工程,需要每個人起而行之,積細流以成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