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等優勢加持下,大型商業銀行的普惠金融業務占比仍在繼續提高,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繼續下降。
根據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2025年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情況,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達到45.11%,幾乎占到半壁江山,且從去年一季度以來呈現逐步提升態勢。
對比之下,同期農村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占比為25.86%,且從去年一季度的27.38%逐季下滑,并于今年二季度末降至26%以下。
上述數據發布的一大背景是,我國普惠金融發展正在從“增量擴面”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轉換,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的行業平均增速近五年來也在逐步放緩。按照金融監管總局監測口徑,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是指單戶授信總額1000萬元以下(含)的小微企業貸款,2020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末增速依次為30.9%、24.9%、23.6%和23.3%和14.7%。
而根據金融監管總局8月披露的最新數據,2025年二季度末,銀行業金融機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12.3%,較2025年末的14.7%進一步放緩了2.4個百分點。對此,惠譽評級亞太區金融機構評級董事薛慧如分析稱,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受到收入前景趨弱及房價下跌等因素的影響,普惠小微企業貸款需求和資產質量有所下降,因此商業銀行普惠小微信貸業務增速較前幾年有所放緩。
事實上,引導普惠金融從“增量擴面”向“高質量發展”在近三年的監管文件中都有所體現。2023年4月,原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質量的通知》,不再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提出“兩增兩控”的硬性要求;2024年3月,金融監管總局在《關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貸工作的通知》中概括提出普惠信貸“保量、穩價、優結構”的發展目標;2025年5月,金融監管總局在《關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中,在2024年的目標基礎上又新增了“提質”一項,即加強風險管理,指導提高小微企業信貸質量。
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為,《通知》不再強調“兩增兩控”,淡化了數量目標要求,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服務從追求規模和速度轉向追求質量和效能,有助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生態,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有效性、精準性、持續性。
農行坐上普惠金融頭把交椅
截至目前,A股42家上市銀行已全部披露2025年半年報。作為踐行普惠金融的主力軍,國有大行之間呈現白熱化的競爭態勢。其中,農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82萬億元,位列六大行第一,建設銀行以3.74萬億元緊隨其后,然后依次是工商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余額分別為3.39萬億、2.65萬億、1.72萬億和0.85萬億元。
從余額增速來看,農業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都在兩位數以上,其中農業銀行以18.50%的余額增速領銜同業,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余額增速分別為17.30%、16.39%和11.45%,建設銀行的余額增速稍緩,為9.80%,郵儲銀行并未披露相關數據。
從有貸客戶數量來看,農業銀行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達到了520.84萬戶,較上年末大增62.55萬戶,無論是數量還是增量均為六大行之最;建設銀行有貸客戶為366萬戶,位居次席,較上年末增加30.45萬戶;工商銀行有貸客戶為243.1萬戶,排在第三,較上年末增加34.7萬戶;中國銀行有貸客戶172萬戶,排在第四,較上年末增加22.47萬戶;交通銀行有貸客戶為46.10萬戶,排在最后,較上年末增加4.48萬戶;郵儲銀行并未披露有關數據。
整體來看,農業銀行在普惠金融領域的增長勢頭頗為突出,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規模和增速、有貸客戶數量和增量四項指標位列同業第一。
農業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該行積極創新完善產品服務體系,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強化科技賦能,推進智慧辦貸。同時推進線上線下渠道建設,完善“普惠e站”等線上服務平臺,持續提升支行、網點和客戶經理的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此外,健全長效服務機制、落實盡職免責政策并強化風險合規管理。進一步完善符合普惠信貸業務特點的全方位、全流程風控體系,加強關鍵環節信用風險把控。
值得注意的是,農業銀行行長王志恒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在普惠金融方面,做深做實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突出民營、科技、外貿、消費等重點領域金融支持,全力滿足廣大市場主體和特定群體多樣化、普惠性金融需求。截至6月末,農行普惠貸款余額4.24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17.9%,普惠金融供給總量最大、服務范圍最廣、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的主力軍地位持續鞏固。
而在已披露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數據的六家上市農商行當中,僅有江陰銀行一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增速超過了兩位數,為11.63%,然后依次是渝農商行5.66%、滬農商行5.47%、瑞豐銀行5.37%、紫金銀行4.72%、常熟銀行3.25%。
事實上,針對大中小銀行普惠金融業務分工的討論由來已久,目前一個普遍的共識是農商行要找到自身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例如,一位資深農商行人士曾告訴記者,大銀行和小銀行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大家都有各自差異化的定位,共同構成了互補的生態。在其看來,農商行要多做非標準化產品、少做標準化產品,多做經營類產品、少做消費類產品,原因是非標產品和經營類產品都需要差異化,這正是農商行能夠發揮優勢的地方。
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
記者在梳理上市銀行半年報時也發現,不同銀行客群基礎不同,開展普惠金融業務也呈現出不同的打法與特色,還有多家銀行將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作為下半年的工作重點。
大型銀行中,中國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賦能中小企業科技創新,重點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科創客群發展,制定《“一月一鏈”促進“專精特新”企業融資行動方案》,提供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服務,截至6月末,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貸款累計發放187.80億元,服務客戶超過2400戶。
股份行中,招商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依托國家現代化體系和區域優勢產業政策,進一步完善供應鏈產品體系,并通過“全行服務一家”創新服務模式,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提供全方位、屬地化的供應鏈金融及綜合金融服務。截至6月末,供應鏈融資業務量5008.54億元,同比增長10.58%。
城商行中,寧波銀行在半年報中表示,精準聚焦細分客群需求,為進出口企業提供線上純信用融資產品“出口極貸”,為制造業、商貿類行業客戶提供“線上小微貸”“設備之家”等特色化產品和服務方案,為專精特新、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資金賦能為主,技術鏈、產業鏈和供應鏈賦能為輔”的針對性服務。
農商行中,渝農商行在半年報中表示,深耕縣域、農村市場,用好用活“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的龐大網絡,打造“線上化、網格化、數字化”業務體系。以構建社區商業場景為抓手、以區縣特色產業為切入點,打造普惠金融場景生態版圖。
在半年報及中期業績說明會上,多家銀行對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表示高度關注。滬農商行表示,普惠客群經營能力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較大,抗風險能力偏弱,當前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仍面臨諸多挑戰。截至6月末,該行普惠小微企業貸款不良率1.92%,較上年末持平。
滬農商行還稱,下一步將強化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進一步夯實普惠小微企業貸款資產質量。具體舉措包括:提高普惠貸款線上化風控能力,運用大數據、大模型風控手段,構建精準畫像、動態優化機制,嚴把信貸準入關,提高風險識別能力,通過智慧風控系統、流水盡調系統、風險預警系統全方位賦能普惠小微企業貸款業務數字化風控管理。
農業銀行副行長林立在2025年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對大家關心的資產質量也作出回應。林立介紹,截至6月末,農行個人貸款和普惠貸款不良率較年初有所上升,變化趨勢與全行業基本一致,走勢符合預期,整體風險可控。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和信用卡不良率均處于可比同業最優水平。
對此,農業銀行副行長王大軍進一步指出,農行普惠貸款資產質量總體可控的一項重要因素就是堅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該行著力提升“用數”能力,敏捷迭代風控模型,織密“多維過濾網”,從源頭上把好準入關。全面推進普惠零售貸款“現場+遠程”集中作業改革,創新風控模式,提升風控質效。提高欺詐風險識別和防控能力,嚴防非法中介參與辦貸,配合有關部門嚴厲打擊信貸領域的“黑灰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