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來,ETF市場持續活躍,產品不斷“上新”的同時,超3000億資金蜂擁而入。
疊加結構性行情助力,國內ETF市場規模再創新高。據Wind統計,截至6月30日,在境內上市的ETF總規模達到4.31萬億元,較去年底的3.73萬億元增長了15.55%。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部分ETF展現出較強的賺錢效應。據Wind統計,截至6月30日,今年以來,多只港股創新藥ETF、恒生生物科技ETF、港股通醫療ETF的區間回報率達到50%以上;黃金股ETF普遍賺取了38%左右的回報率,港股科技主題ETF、中證動漫游戲ETF的回報率亦超過27%。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在ETF市場上,資金偏好呈現出三大變化:第一,區間凈流入額排名前十的ETF,不再只有寬基ETF。第二,債券ETF貢獻重要規模增量。第三,行業ETF“多點開花”,紅利主題ETF熱度回升。
三大變化
ETF市場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資金流向也開始發生變化。聚焦今年上半年,境內ETF市場主要呈現出三大變化:
第一,區間凈流入額排名前十的ETF,不再只有寬基ETF。
隨著ETF產品隊列不斷擴容,為各路資金帶來了更多選擇。
據Wind統計,截至6月30日,滬深300ETF華夏、華安黃金ETF、富國港股通互聯網ETF、海富通短融ETF、南方上證公司債ETF、華夏信用債ETF基金、公司債ETF易方達、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滬深300ETF易方達、富國政金債券ETF,分別獲得303.17億元、236.62億元、194.97億元、194.03億元、185.43億元、185.42億元、182.29億元、153.25億元、150.49億元、145.87億元凈流入,為今年上半年“吸金”規模排名前十的ETF。
這顯然打破了此前僅有寬基ETF能夠吸引大規模資金的慣例,也意味著市場需求存在更大的空間。
第二,債券ETF貢獻重要規模增量。
隨著大量資金涌入,ETF市場規模再創新高。截至6月30日,在境內上市的ETF總規模達到4.31萬億元,較去年底的3.73萬億元增長了15.55%。
其中,創新品種基準做市信用債ETF是最大的“黑馬”。今年上半年,包括南方上證公司債ETF、華夏信用債ETF基金、公司債ETF易方達在內,今年內新成立的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ETF合計吸引了1058.91億元凈流入。
規模方面,截至6月30日,上述8只基準做市信用債的規模合計達到1281.92億元;此外,存續的海富通短融ETF、富國政金債券ETF、國泰十年國債ETF、平安公司債ETF,這4只債券ETF的規模在今年上半年分別增加了196.5億元、148.24億元、112.08億元、109.06億元。
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經理朱潤康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信用債ETF在上半年獲得資金追捧,主要是基于以下優勢:一是相較利率債,信用債能提供更具吸引力的票息收益,同時有效對沖市場波動風險;二是信用債ETF支持T+0交易,使投資者能夠靈活把握市場機會,實現與股票、貨幣ETF等品種的快速切換;三是綜合費率在長期投資中能創造顯著復利優勢;四是寬松貨幣政策背景下,中短期信用債投資價值凸顯,加之質押式回購功能為投資者提供了杠桿操作空間,進一步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
總體上,今年上半年,債券ETF一共獲得了1789.06億元凈流入,為ETF市場帶來了2100多億元的規模增量。
第三,行業ETF“多點開花”,紅利主題ETF熱度回升。
在股票ETF中,雖然滬深300ETF、上證50ETF、中證500ETF、中證1000ETF等核心寬基ETF自5月以來呈現凈流出,但它們上半年的凈流入額仍然排在前列;它們也帶來了較多規模增量。
Wind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滬深300ETF華夏、華泰柏瑞滬深300ETF、滬深300ETF易方達、嘉實滬深300ETF、華夏機器人ETF的凈流入額均超過100億元,緊隨其后的是華夏上證50ETF、易方達人工智能ETF,分別獲得92.83億元、77.73億元凈流入。
上半年,滬深300ETF華夏的規模增加了逾326億元,上述其他6只ETF的規模增量均達到100億元以上。
此外,在區間凈流入額均超過40億元的基礎上,今年上半年,富國軍工龍頭ETF、南方紅利低波50ETF、天弘機器人ETF、博時科創AIETF、國泰軍工ETF等產品的規模增長較為明顯,位于40億元—50億元區間。
同時,在港股醫藥、科技行情持續演繹的背景下,相關行業ETF也受到資金青睞。
例如,據Wind統計,上半年凈流入額排名前四的跨境ETF依次為:港股通互聯網ETF、港股通科技30ETF、港股科技50ETF、港股通創新藥ETF,它們分別吸引了194.97億元、130.90億元、70.65億元、61.07億元資金流入,其基金規模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創新藥、科技主題ETF回報率居前
從賺錢效應看,今年上半年,ETF市場的分化較為顯著。
一方面,受益于港股、A股結構性行情,以港股創新藥指數、科技指數為跟蹤標的ETF,區間回報率大幅領跑;以A股黃金產業股票指數、游戲指數、創新藥指數、小盤指數為跟蹤標的的ETF亦表現不俗。另一方面,光伏龍頭ETF、能源ETF、地產ETF、食品飲料ETF均未能錄得正收益。
具體來看,Wind數據顯示,共有10只ETF上半年回報率超過50%,均為跨境ETF。
其中,港股創新藥方向的ETF占據了7個席位,另包含2只恒生生物科技ETF、1只港股通醫療ETF。
同時,多只黃金股ETF上半年回報率位于38%附近;港股科技ETF、游戲ETF回報率居前,均達到27%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上半年回報率較高的ETF,呈現資金凈流出態勢。
例如,今年前6個月,華夏恒生醫藥ETF、南方恒生生物科技ETF、博時恒生醫療ETF的回報率分別達到51.45%、50.99%、45.49%,表現優異,但部分資金選擇獲利了結;其中,前兩只ETF分別凈流出了16.41億元、1.95億元,博時恒生醫療ETF則凈流出了109億元。
而上述區間凈流入額居前的滬深300ETF、短融ETF、信用債ETF,這幾類產品上半年的回報率表現并不突出,僅在1%左右。
對于境內ETF資金流向與回報率背離的現象,朱潤康認為,是由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從投資者行為角度看,機構投資者往往采取長期持有結合波段操作的策略。當ETF達到預期收益目標時會選擇贖回,而在市場調整時則加大申購,這種逆向操作導致了資金流與收益率的背離。
其次,就市場情緒而言,投資者可能基于經濟復蘇預期提前布局寬基ETF,即便短期收益尚未顯現;相反,對于短期漲幅較大的ETF,若市場判斷其估值已反映預期,則可能出現獲利了結,造成資金流出。
接下來,科技成長方向、黃金、紅利資產,是否仍有演繹空間?
金鷹基金權益研究部策略研究員金達萊表示,展望7月,預計市場或將維持高位震蕩局面,中報預報或成短期情緒的重要風向標。行業方面,金達萊建議,仍可重點關注國防軍工等科技成長方向。同時,關注新消費的行業輪動機會,兼配黃金的防御價值。
此外,金達萊提到,政策強化分紅、利率處于較低水平仍是未來較長時間的基準情形,而重磅政策推動中長期資金進一步加快入市的背景下,此類資金天然偏好高息資產,在經濟復蘇的彈性空間尚未打開前,紅利或有望受益于穩定的基本面而階段性占優。
平安研究優選基金經理張曉泉認為,企業盈利水平將在經濟筑底過程中不斷抬升,降準降息帶來的充裕流動性和外資回流將共同推動市場風險偏好上升,權益市場將趨勢上行。
投資策略上,張曉泉建議,戰略上保持樂觀,但戰術上仍需攻守兼備,防止外部環境的擾動和沖擊。因此一方面需配置穩定紅利資產抵御短期波動,另一方面則需積極布局有望引領新一輪中國經濟大發展的AI、機器人、自動駕駛、創新藥、半導體等高成長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