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場升溫,虹吸內地醫藥企業IPO
      來源:國際金融報作者:王麗穎2025-07-03 16:34

      香港資本市場復蘇的沖鋒號已響起。

      7月2日,生長激素龍頭長春高新發布公告稱,公司擬在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董事會授權公司管理層啟動本次H股上市的前期籌備工作。

      該公司表示,赴港上市旨在深化公司全球化戰略布局,加快國際化進程,增強公司在境外融資能力,進一步提升公司國際品牌形象。

      赴港上市沖鋒號吹響

      赴港上市回暖態勢日趨明顯。

      據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截至6月30日,港股市場共有42只新股完成IPO(不包括轉板,反向收購和以介紹形式上市),新股募資額達1071億港元,重奪全球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上半年共有240家企業(主板231家、GEM 9家)在港交所遞表,較2024年同期的133家增加了80.5%,更是超過2024年全年數量(237家)、2023年全年數量(209家)。

      在醫藥領域,自恒瑞醫藥5月底“A+H”引爆港股后,內地藥企赴港IPO的隊伍越來越長。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幾乎追平2023全年,并超過2024全年,募資總額達到174.89億港元。其中,恒瑞醫藥募資總額高達113億港元,創下2020年以來港股醫藥板塊最大融資規模紀錄,港股整體復蘇態勢明顯。

      有券商分析師表示,藥企港股IPO再次掀起熱潮,除了港股上市門檻包容性大的因素之外,出海需求驅動以及盈利焦慮都是。

      6月26日,港交所創下“一日三鳴鑼”的紀錄;6月27日,有16家企業同時遞表,其中包括4家生物醫藥企業;6月30日,泰德醫藥正式上市,還有多家藥企加速遞表。

      有投資者戲稱:“港交所的鑼都不夠用了!”

      進入7月,熱度依然不減。生長激素龍頭長春高新在集采降價和競品越來越多的背景下,急于尋找第二增長曲線,赴港上市將有助于長春高新更好地實施國際化戰略。該公司在2024年遭遇近20年來首次年度收入同比下滑的困境后,終于做出了轉型之舉,將目標轉向兒科、女性健康、抗衰老領域,即單一爆款轉向多元化創新戰略。該公司的國際化戰略近年來也取得了部分成效,金賽藥業2024年海外銷售額突破式增長,同比增幅達到454%。

      四大優勢“虹吸”內地藥企

      在此之前,醫藥行業正經歷著資本寒冬。據藥時代統計,2024年,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三個交易所上市藥企僅有5家,而同期至少有24家醫藥企業主動撤回或終止IPO,如知原藥業、延安醫藥等。面對A股收緊、一級市場融資受阻等多重壓力,很多藥企轉戰港股。

      一名專門負責港股上市輔導的律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一輪赴港上市熱潮主要得益于藥企的出海浪潮。

      他分析道,藥企選擇港股而非A股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其一,港股市場上市門檻包容性大。港交所自2018年推出的18A規則,允許未盈利或無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且僅需滿足市值不低于15億港元及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通過I 期臨床的核心條件就可以。而A股對藥企上市依然有限制,雖然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也允許未盈利創新藥企申請上市,但2025年6月監管僅表態“積極穩妥推動新案例落地”,實際執行仍然比較謹慎。數據上看,2020年至2025年,僅20家未盈利藥企通過該路徑上市。另外,北交所和創業板則更強調盈利穩定性,要求“最近兩年凈利潤≥5000萬元”或營收持續增長,對藥企研發投入大導致的虧損期包容性不足。

      該律師表示,在海外上市不確定性增加的大背景下,港交所于2024年12月發布《有關優化首次公開招股市場定價及公開市場的建議》咨詢文件,進一步降低了H股最低發行門檻,境內企業赴港股融資渠道進一步疏通。

      其二,港股流動性溢價高。自港股通開通以來,南向資金累計凈流入港股市場的金額接近4.42萬億港元。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5日,南向資金今年以來凈流入港股市場的金額超過7100億港元,為7176.49億港元,遠超往年同期。港股通南向資金持續流入,使得2025上半年醫藥主題ETF漲幅54.2%(同期A股創新藥指數17.7%);外資占比高的港股創新藥板塊(如科倫博泰、康方生物)更易獲得基于全球研發進度的估值。

      其三,藥企出海需求驅動赴港上市熱潮。國際會計準則(IFRS)和英文披露降低了海外投資者理解的成本。而A股財報準則(CAS)與國際差異較大,且海外機構持倉比例低,很難為藥企出海提供信用加成,這也是藥企偏愛赴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其四,赴港上市等待時間短,目前最快1個多月即可完成上市流程。而且港股還接受一定的“講故事”成分,而A股目前不行。

      已有10家融資成功

      當恒瑞港股募資113億港元、映恩上市首日股價翻倍,藥企快要“擠爆”港股市場。

      自2023年以來,藥企開始卷向海外市場,香港作為國際化金融窗口,可以幫助藥企更方便地對接全球產業鏈以及吸引更多海外合作伙伴,于是“A+H”流行了起來。截至6月30日,今年已有10家生物醫藥企業成功登陸港交所,它們分別是腦動極光、維昇藥業、映恩生物、Mirxes、恒瑞醫藥、派格生物、佰澤醫療、藥捷安康、泰德醫藥和撥康視云。

      制表:程梓欣

      以下幾家藥企的重磅上市顯然點燃了赴港上市藥企的自信心。4月,抗體偶聯藥物(ADC)領域的企業映恩生物正式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股價首日大漲116%,全球發售1733.23 萬股H 股,募集資金總額約16.40億港元,所得款凈額約15.13 億港元,公開發售部分獲115.14 倍認購,國際發售部分獲13.52 倍認購,市場反響熱烈。

      5月23日,恒瑞醫藥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其此次港股IPO發行價定為44.05港元/股,原計劃募集資金凈額約98.9億港元,實質上高達113億港元。對于這筆巨額資金的用途,恒瑞醫藥的規劃是:約75%將用于研發計劃,約15%用于在中國和海外市場建設新的生產和研發設施,以及擴大或升級現有生產和研發設施,約10%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6月23日,佰澤醫療和藥捷安康同時登陸港交所。其中,藥捷安康上市首日收漲78.7%,融資2億港元。此后數個交易日,藥捷安康股價持續上漲,目前其市值已突破100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小分子藥企是一家典型的非盈利藥企,公司目前并無產品獲批進行商業銷售,且尚未有進入商業化階段的產品。佰澤醫療上市首日股價也大漲40%。

      6月30日,泰德醫藥成功掛牌港股。泰德醫藥是一家專注于多肽藥物研發與生產的合約研究、開發及生產機構,提供從早期發現到商業化生產的全周期服務。在全球多肽CRDMO 領域占據重要地位,此次上市募集資金約5.14 億港元,所得款凈額約4.29億港元。泰德醫藥在全球CRDMO企業中排名第三,公司已經為全球超1000家客戶提供服務,是20多家國際知名研究機構的穩定業務合作伙伴,在50多個國家建立了穩定的客戶關系。

      此外,港股生物醫藥市場的“復蘇熱情”也蔓延到了在IPO之外的已上市新藥公司。君實生物、信達生物、科倫博泰等18A企業紛紛趁熱配股,跑步進場。科倫博泰2.5億美元,信達生物5.5億美元,成為今年港股生物醫藥大規模的兩宗配股交易。

      還有40多家排隊中

      展望2025年下半場,醫療健康企業港股IPO的勁頭正盛,還有至少41多家藥械在“等待上市”。在近期遞表的7家生物醫藥企業中,以18A規則遞表的創新藥企包括百力司康、勁方醫藥、景澤生物。AI醫學技術領域的也不少,6月29日遞表的德適生物是唯一一家醫療器械企業,鎂信健康、健康160和普祥健康是醫療服務企業。

      6月27日,勁方醫藥港股IPO申請獲得受理。這家聚焦開發治療腫瘤和自免疾病創新藥公司上市前估值31億元,核心產品授權信達生物。近年來該公司持續虧損,其招股書顯示,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為7373萬元、1.05億元;毛利分別為7305萬元、8461萬元;期內虧損分別為5.08億元、6.78億元。2025年前4個月營收為8215萬元,毛利為7346萬元,年內虧損為6662萬元。兩年半累計虧損超12億元后,目前僅有一款產品獲批上市,但是GFH925剛上市就面臨同類競品的激烈競爭。

      成立于2017年的百力司康于6月29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是一家致力于開發下一代抗體偶聯藥物(ADC)的企業,目前有4個處于臨床階段的候選藥物組成的ADC管線。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百力司康并無任何候選藥物獲得上市批準,亦未從產品銷售中獲得任何收入。2023年和2024年,百力司康的收入主要來自與衛材訂立的臨床試驗合作開發協議,并主要通過自衛材收取的里程碑付款及向衛材提供臨床試驗材料及研發相關服務的收益產生,分別約1.8億元和0.2億元,對應年內虧損為2.06億元和5.57億元。

      6月13日遞表港交所的軒竹生物,此前曾申報科創板,并于去年5月24日終止。申請材料顯示,截至最后實際可行日期,軒竹生物有超過10種藥物資產在積極開發中,涵蓋消化系統疾病、腫瘤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軒竹生物目前靠單一產品支撐公司九成營收。2023年6月,首款產品KBP-3571獲批上市后,公司收入實現顯著增長,從2023年的2.9萬元躍升至2024年的3009萬元。財務數據顯示,公司兩年半來處于持續虧損當中,累計虧損近10億元,主要歸因于商業化戰略處于初期階段及公司于往績記錄期間產生經營開支。

      還在排隊的翰思艾泰是一家專注癌癥及自身免疫疾病精準治療產品研發與商業化的企業,至今尚未實現商業化收入,僅依靠理財產品利息、政府補助等維持部分運營。2023年、2024年此類收入分別為666.4萬元、768.1萬元,相較同期8516萬元及1.17億元的虧損,資金缺口顯著。產品管線上,翰思艾泰雖布局1款核心產品及9款候選管線,但核心產品HX009作為PD-1/SIRPα雙功能抗體融合蛋白,目前僅處于I/II期臨床試驗階段,且尚無管線進入關鍵的臨床III期。

      長風藥業也有A股IPO經歷,于2024年6月29日終止在上交所上市。該公司主要專注于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目前,計劃把募集資金投入到國內外吸入制劑候選產品的全周期研發、商業化,以及多個技術平臺的臨床前研究中;此外,還將用于生產設施的擴張與管理系統升級,試圖在穩固現有產品優勢的同時,為后續產品管線的爆發積蓄力量。然而,業績面上,2022年至2024年,長風藥業的年內利潤分別為-4939.9萬元、3172.6萬元、2108.8萬元,雖然已經扭虧為盈,但業績已有下滑跡象。此外,該公司存在研發瘦身而銷售費用狂飆的情況。

      上海邁威生物于2022年成功登錄科創板,又于 2025 年 1 月 6 日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在三年累計虧損超30億元、產品商業化失敗、研發管線存在不確定性以及董事長被立案調查的多重壓力下,這家公司試圖通過港股上市來緩解資金壓力,提升國際影響力。能否拿到港股的救命資金,還有待觀察。

      港股回暖已然成為共識。銀河證券建議,在全球權益市場中,港股絕對估值處于相對低位水平、估值分位數處于歷史中上水平,中長期配置價值仍然較高。展望后市,建議關注三大條線,一是科技板塊依然具備較高投資機會。二是在國內促消費政策刺激下,消費行業業績增速預期改善,當前估值水平相對較低的港股消費股有望上漲,重點關注醫藥行業和可選消費行業。三是在海內外不確定性因素的擾動下,高股息標的可以為投資者提供較為穩定的回報。

      責任編輯: 高蕊琦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久久久久99这里有精品10| 久久精品国产一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hb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三级午夜电影| 久久ZYZ资源站无码中文动漫| 99久久国语露脸精品国产|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鸭王1 |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久久人人爽人人人人片av| 久久99精品国产99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伊人无码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久久影院| 久久精品男人影院|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色综合久久一本首久久|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人妻| 久久一区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无毒不卡 | 久久精品亚洲综合|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 久久久网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综合久久| 免费久久精品国产片香蕉|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色综合久久综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97色一本一本|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久久综合丝袜日本网| 精品999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美女精品久久久2020| 久久影视综合亚洲|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