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市公司交卷!
截至10月31日,滬市上市公司完成2025年三季報披露。數據顯示,隨著宏觀政策發力顯效,滬市上市公司頂住壓力,經營業績實現同比、環比雙增,展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三季度滬市公司業績增速喜人
2025年前三季度,滬市上市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37.58萬億元,同比微增;實現凈利潤3.79萬億元,同比增長4.5%;扣非后凈利潤3.65萬億元,同比增長5.5%。
分季度看,第三季度凈利潤、扣非后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1.4%、14.6%,較第二季度增速高出10.8個百分點、14.3個百分點;環比分別增長16.9%、19.2%。業績穩定增長下,一年多次分紅漸成常態,累計501家次公司推出中報、三季報分紅方案,現金分紅總額超6000億元,同比增長3.3%。
板塊方面,以科創板為例,除中芯國際等4家多地上市紅籌公司預計于11月披露三季報外,其余588家科創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計實現營業收入1.01萬億元,同比增長6.6%,自開板以來實現連續增長,研發強度中位數達12.4%,多個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其中,科創板科創成長層未盈利企業發展勢頭喜人,33家已披露三季報的公司在增收縮虧的同時,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5.1%,凈利潤同比減虧45.4%,研發強度中位數達到44.3%。
民營企業凈利潤增速也逐季走高。前三季度,民營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4.5%、10.0%。分季度看,一至三季度凈利潤增速分別為0.4%、12.3%、17.2%。三季度增速環比提升4.9個百分點,增長勢頭尤為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實體企業造血能力進一步增強,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現金凈流量2.37萬億元,同比增長14.6%,經營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增長至1.5倍。其中,民營實體企業經營活動現金流增速較整體高出10.2個百分點。
新質生產力成增長重要動能
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滬市公司業績增長的重要動能。以高技術行業為例,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服務業合計研發投入2296億元,同比增長9%,高研發投入驅動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10%、19%,貢獻利潤占比提升3.4個百分點。
其中,AI驅動半導體產業浪潮,芯片設計、半導體設備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82%、25%,其中,寒武紀營收增長24倍,海光信息營收增長55%;具身智能與人工智能雙向驅動迭代,鳴志電器、奧比中光等核心部件公司凈利潤均同比增長。
新技術、新場景、新體驗則激發消費新需求。比如,科沃斯家用服務機器人業務保持高增長,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31%;海爾智家用戶共創推出多個冰洗爆款產品,空調廚電產業快速擴張,凈利潤同比增長15%;華勤技術持續鞏固全球智能終端制造優勢,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均實現超五成增長。
暑期親子游、出入境游帶動航旅市場需求增長,航空機場第三季度收入環比增長21%;旅游酒店客潮涌動,第三季度營收環比增長10%。
“反內卷”促進產業格局優化。以鋼鐵行業為例,其穩產能與調結構并舉,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550%,毛利率同比提升2.91個百分點。比如,南鋼股份高端鋼材銷量比重穩步提升,多項精品鋼產品應用于國際重點項目,毛利率同比提升1.91個百分點。山東鋼鐵借助寶武平臺推進聚量采購,購銷差價持續改善,第三季度凈利潤創近11個季度單季新高。
水泥行業積極落實錯峰生產,產品價格修復改善,前三季度毛利率同比提升2.95個百分點。海螺水泥、華新水泥受益于產品價格上漲以及成本下降,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分別增長21%、76%。
滬市外貿公司盡顯外貿韌性
基于多元化市場為出口提供的有力支撐,今年前三季度,滬市外貿公司交出亮眼成績單,貨物進出口量保持增長。
港口公司吞吐量延續上半年增勢,今年前三季度,寧波港、上港集團、青島港等主要港口公司合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9.12億噸,同比增長5%;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07億箱,同比增長8%,其中上海港單晝夜吞吐量最高達17萬標準箱,再創歷史新高。
“新三樣”出口持續向好,新能源汽車領域尤為亮眼。上汽、廣汽、長城等頭部車企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大幅提升71%;宇通客車新能源客車遠銷近60個國家或地區,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59%。創新藥出海的核心邏輯正在重塑,從單一產品授權轉向NewCo等能夠創造更長遠價值的共同開發模式,今年以來,滬市已有5單NewCo交易落地,潛在交易總額接近8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東盟國家產業合作持續深入,中策橡膠、玲瓏輪胎、賽輪輪胎等多家滬市頭部輪胎企業相繼在柬埔寨、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建廠;杰克科技新款“快反王2”智能縫紉機催化東南亞服裝業的技術革新浪潮,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10%;龍蟠科技在印度尼西亞的一期3萬噸磷酸鐵鋰正極材料項目于年初投產,現已滿產滿銷。
中東地區市場同樣穩步拓展。中國電建與中國能建等央企相繼宣布在沙特阿拉伯簽署重大新能源項目合同,總金額超300億元;東方電氣在阿布扎比簽下約1GWh電網側儲能項目總包合同,實現中東電池儲能系統市場重大突破。
校對:呂久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