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十個月,一項重要貨幣工具重新啟動。
10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在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作主題演講時提及“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我們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分析人士表示,潘行長的表述意味著監管對當前債市利率水平的認可,同時,央行重啟國債買賣的目的或是貨幣政策加碼和對政府財政的支持。
2024年8月,人民銀行正式推出二級市場國債交易,將其定位于基礎貨幣投放渠道和流動性管理工具,與其他工具綜合搭配,提升短中長期流動性管理的科學性和精準性。
需要注意的是,人民銀行國債買賣主要是作為公開市場操作工具的一個補充,公開市場操作本身是數量型工具,定位于調節基礎貨幣總量,其本身并不代表貨幣政策松緊方向。

今年年初,受到基本面預期偏弱、存款利率調降加劇“資產荒”、機構搶跑貨幣寬松等因素的影響,債市利率下行過快,加上穩定匯率的需要,人民銀行暫停了公開市場國債買賣。
分析人士指出,從宏觀視角來看,央行購買國債在一定程度上可扮演降準替代的角色,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
“買賣國債或是貨幣加碼的第一槍?!必斖ㄗC券首席經濟學家孫彬彬對界面新聞說。他指出,四季度基本面的壓力正在逐步顯化,央行通過重啟買賣國債加強貨幣政策對基本面走弱的前瞻式應對。
從流動性角度看,國債買賣和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7天期逆回購、買斷式逆回購操作、中期借貸便利(MLF)等都是央行用于調節流動性的政策工具。當央行在二級市場購入國債時,相當于向市場投放基礎貨幣,資金同步流入金融機構,將增強其信貸投放與資產配置能力,進而推動信貸規模擴張,有效增加穩定的長期資金供給,為實體經濟注入增長動能。
根據民生證券的統計,今年1月央行暫停國債買賣后,其資產負債表中“對中央政府債權”科目規模從最高的2.88 萬億元下降至2.29萬億元,被動回籠長期流動性接近6000億元,略高于降準25個基點釋放的長期流動性。
華西證券固定收益團隊分析師劉郁表示,在當前全年經濟增長目標實現難度不大,外部風險緩和的背景下,降準降息等強效手段或可適當延后,保留應對未來突發事件的政策空間。而通過國債買賣操作,既可以緩解商業銀行的債券持倉壓力,又可以實現類降準的效果,為四季度市場平穩運行保駕護航。
從操作時點看,分析人士對界面新聞指出,2023年以來,央行的貨幣政策風格往往具有重點會議之后加碼操作的特點,典型的為政治局會議之后降準降息概率比其余時間點更高。上周四中全會期間,總量層面對宏觀政策加力的訴求有所上升。
10月23日,新華社受權發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提到,“全會分析了當前形勢和任務,強調堅決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要繼續精準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著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穩住經濟基本盤,鞏固拓展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公報還強調,“宏觀政策要持續發力、適時加力”。
此外,2022年以來,每年實施兩次降準與兩次降息逐漸成為央行的政策慣例,分別對應上下半年的兩輪貨幣支持。今年5月初,在潛在的關稅沖擊下,央行已同步完成了一次降準與一次降息。
國盛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熊園對界面新聞表示,三季度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例會繼續定調寬松,同時強調抓落實,年內仍存降準、降息的可能。8月以來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持續位于榮枯線下方、物價持續低迷、信貸社融偏弱、消費疲軟、投資增速高位回落等,反映當前經濟回落有加速跡象,政策“適時加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升。地產、出口等基本面走勢是決定降息節奏、幅度的關鍵變量。
分析人士還指出,本次央行重啟國債買賣,體現了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協同效應加強,有助于穩預期。
9月3日,財政部與中國人民銀行聯合工作組召開第二次組長會議,會議就“金融市場運行、政府債券發行管理、央行國債買賣操作和完善離岸人民幣國債發行機制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此時央行重啟國債買賣也是對該次會議的呼應。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對界面新聞表示,當前財政政策正在進一步發力,政府債券發行規模較高,接下來央行恢復國債買賣符合預期。這既有助于推動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政府債券發行,也能向市場適度注入長期流動性,引導金融機構在年底前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強化逆周期調節,順利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他指出,今年前8個月,新增政府債券發行規模達到10.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5萬億,發行進度達到74.7%,比去年同期加快22.4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已為四季度政府債券加發騰出空間。
“財政、貨幣政策同向發力,充分釋放協同效應,這是現階段穩定宏觀經濟運行、持續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一個重要發力點?!蓖跚嗾f。
劉郁認為,2026年財政政策可能維持前置發力的特點,央行提前啟動買債,可為次年政府債發行奠定良好基礎。
“從供給視角來看,四季度并非財政密集發力期,預計10-12月政府債凈發行規模分別1.02(萬億)、1.09(萬億)、0.45萬億元,壓力較三季度明顯減輕。不過,考慮到2026年地方政府仍有2萬億元的化債額度,可能于年初密集發行,央行提前啟動買債,或可有效緩解市場對資金波動與銀行承接能力的憂慮。”劉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