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陳見南
控制權交易,短期內可引發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上漲,但對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來說,可謂“危”與“機”并存,一方面可能帶來上市公司基本面巨變,另一方面也可能潛藏暗礁,投資者要理性分析,并警惕其中的三類風險:
一是控制權交易能否成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4年籌劃控制權交易的430多家上市公司中,有60多家公司已公告終止控制權交易。
二是公司股價波動風險較大。2018年至2024年7個年度,籌劃控制權交易后1個月相關公司股價漲跌幅中位數有6個年度出現下跌;完成后一個月股價漲跌幅中位數有5個年度出現下跌;如果是終止交易,則之后1個月股價漲跌幅中位數均為負值,這表明終止控制權交易對公司股價有較強的負面影響。
三是控制權交易后公司基本面變化不一定向好。數據顯示,2024年之前完成易主的公司中,有超過六成2024年凈利潤為負。在業內人士看來,部分企業易主后因戰略規劃不清晰、管理層磨合不暢等問題,導致企業經營并未好轉。這警示企業在易主前要充分評估雙方的融合難度,制定詳細的整合計劃,確保易主后企業能平穩過渡,實現可持續發展,避免因盲目易主而給企業帶來更大的風險。
綜上所述,本輪上市公司控制權更替潮的主要推動力已經不再是基于“殼資源”價值的投機行為,而是資本對于優質產業資產進行的重新布局。不論是國家資本、產業資本還是私募基金,其主要目標均在于通過整合實現技術、市場以及管理方面的協同效應,從而提升企業的長期內在價值。這體現出中國資本市場正在逐步走向成熟,資源配置效率不斷提高,資本與產業的融合也日益深入。
總而言之,一項控制權交易是否能夠實現股價與業績的雙重提升,關鍵在于新的實際控制人能否為上市公司帶來實質性的產業協同效應和業績增長。對于投資者而言,相較于追逐那些虛幻的熱點概念,審慎地辨別交易雙方業務的契合度、新實際控制人對于產業的整合能力以及企業的長期發展潛力,才是更為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