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主觀私募業績出現整體上揚態勢,部分私募主觀策略表現亮眼,機構調研積極性大幅提升。接下來的市場上,主觀策略會重點布局哪些板塊?對此,券商中國記者近期對明世伙伴基金的基金經理劉博生進行了專訪。
劉博生有14年的證券從業經驗,曾任中信建投證券通信研究員、建信基金研究部TMT組長及新三板研究主管,曾作為團隊核心成員獲得新財富通信行業2011年第三、2012年和2013年第一。他2020年11月加入明世伙伴基金,目前擔任研究總監、基金經理,核心投資策略為:結合數據投資方法,以行業(賽道)中觀景氣趨勢為核心,獲取行業及個股的雙α(基本面成長)+β(認知變化)收益。
由券商研究員轉型到私募基金經理,劉博生在采訪中分享了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交談中,他總是一絲不茍,每個問題都在認認真真地回答,回答的答案更是條理清晰,絲絲入扣。
重要觀點:
私募的投資目標是絕對收益,所以更重視投資的正確性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對研究成果的轉化要求更高。既要了解自己團隊的特點,擅長的領域,將研究力量集中在最有投資價值的領域,力求取得最大的勝率,從而取得最好的投資回報結果。
紅利和成長并存的原因是當前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共同決定的。在國際政經局勢和國內經濟基本面未發生顯著改善前,預計這兩種風格將并存。
關于美國高關稅對中國的影響,從投資角度看,美國需求剛性,且無法獲得替代供給的產業受影響最小。比如稀土、化工原料、部分AI硬件等。而產業本身也有國際化意愿,已經或將在海外設廠,且在美國需求抑制下,對他國競爭對手影響更大的產業,則更為受益,如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
從歷史規律看,美國降息對A股和H股都更偏正面影響,貨幣寬松推動資金入場,利好市場抬升,相對而言,對利率和市場風險更敏感的科技股和創新藥,則有望表現更突出。
將研究力量集中在最有投資價值的領域
券商中國記者:從賣方轉型到買方市場,又到基金經理,這些從業角色的轉換,您有哪些收獲?
劉博生:首先市場需要買方也需要賣方,買方的優勢是直達投資;賣方的優勢是長期對公司和產業的研究,一般研究得更深入。賣方轉型到買方,我覺得重要的是三點:
第一,首先要明確了解自己的目標和特點。如果職業目標是做投資,那就需要買方。如果是想做行業專家,賣方更適合。買方因為投資結果導向,需要有更強的市場抗壓能力,對多要素事件關聯的能力。個人的特點有的更適合做賣方、有的更適合做買方,如果個人特點和需求不匹配,轉型和最后的結果也許會不及預期。所以先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個人特點。
第二,需要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賣方一般對某些垂直領域研究很深,但受限于研究所的行業劃分。有時會有局限。但一個產業可能涉及好幾個行業,所以轉型到買方,以投資結果為目標的話。需要更多注意產業鏈各環節的各個行業的聯系,需要從深度研究擴散到廣度研究。需要從更高的角度看產業能發展,哪些環節是有變化的,是影響最大的,是受益最大的。或者反之。從而最終把握住產業發展的投資機會。
第三,需要從紛雜的信息中,排除干擾,準確地判斷、提煉出投資決策。賣方的研究相對比較獨立,收集信息到得出結論到驗證,可以靠自己的團隊獨立完成。買方因為需要更多的信息和研究做交叉驗證,往往面對很多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的信息或推測,很多似是而非甚至互相相悖,而且基本面的結論和市場交易有聯系但又互相獨立,所以更需要具有排除干擾,抽絲剝繭的能力,得到最終的投資決策。
券商中國記者:在消費和周期重啟的當下,私募主觀投資策略如何做好研究布局?
劉博生:私募的投資目標是絕對收益,所以更重視投資的正確性和資金的使用效率,對研究成果的轉化要求更高。既要了解自己團隊的特點,擅長的領域,將研究力量集中在最有投資價值的領域,力求取得最大的勝率,從而取得最好的投資回報結果。
在當前消費和順周期重啟的階段,還是要分析行業啟動的觸發因素是什么,哪些環節受益,節奏如何,哪些空間更大或持續性更長?從而根據團隊的能力圈,按照投資機會的節奏,進行相應的布局。特別是做好投資回報空間測算后,有取舍地針對行業啟動的觸發因素,或者行情啟動后的關鍵數據進行緊密跟蹤。
成長和紅利風格將繼續并存
券商中國記者:今年以來,市場呈現以新消費、創新藥、AI、機器人為代表的成長股,和以銀行等高股息為代表的紅利股兩種風格,且這兩種風格的股票都有不錯的表現。如何看待這兩種投資方向產生的結果?未來市場風格演繹會如何?
劉博生:紅利和成長并存的原因是當前的經濟和市場環境共同決定的。具體而言,紅利風格形成原因是,當前市場對國內經濟弱預期,疊加美國關稅等國際政治經貿風險。偏穩健的資金風險偏好較低。而在低利率環境下,傳統資產端國債收益率快速下行,以保險為代表的資金,其資產負債利差迅速收斂,必須尋找相似的長期穩健收益率的資產。而在二級市場,以銀行為代表的經營穩健股息率較高的資產,成為其主要的配置方向,紅利股由資金驅動而表現突出。
成長風格,則或是由AI為代表的新技術帶動產業快速發展,或是由新時期居民尤其是年輕人消費趨勢變化,從而推動相關公司獲得業績持續高增長,帶來的基本面驅動的上漲行情。由于目前國際地區沖突和美國關稅等都還未完全結束,而紅利和成長這兩種風格的驅動因素并不相同,背后的資金屬性也不同,所以在國際政經局勢和國內經濟基本面未發生顯著改善前,預計這兩種風格將并存。
重點布局科技股、創新藥、新能源車
券商中國記者:美國對其他國家普遍加征高關稅,將對未來國際經濟,以及對中國的經濟和資本市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些較好的投資方向?
劉博生:美國對其他國家加征高額關稅,將推高美國通脹,抑制需求,而各國在貿易出口中受損,也影響各自國內產業和經濟表現。總體而言,對全球經貿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拉低全球經濟增速。對我國而言,邊際影響偏負面但有限。
由于我國與其他國家相比,在生產效率和成本上仍有較大競爭優勢,若關稅差能維持在20%以內,企業轉產他國的意愿有限。則國內企業經營和居民收入將相對平穩。參考日本彼時情況,若轉產他國過多過快,對企業影響有限,但對國內就業和消費市場影響較大。從投資角度,美國需求剛性,且無法獲得替代供給的產業受影響最小。比如稀土、化工原料、部分AI硬件等。而本身也有國際化意愿,已經或將在海外設廠,且在美國需求抑制下,對他國競爭對手影響更大的產業,則更為受益,如動力電池、新能源整車及零部件等。
券商中國記者:市場普遍認為美聯儲9月份之后開啟降息周期。美聯儲的降息周期到來,對于國內權益市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劉博生:當前美國政府對降息訴求強烈,但節奏具有一定不確定性。若美國重啟降息周期,則驅動全球市場風險偏好提升,也將為國內提供外部環境基礎,也有望進一步貨幣寬松。從歷史規律看,對A股和H股都更偏正面影響,貨幣寬松推動資金入場,利好市場抬升,相對而言,對利率和市場風險更敏感的科技股和創新藥,則有望表現更突出。
排版:汪云鵬
校對: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