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公司信達生物與全球藥企武田制藥的重磅合作并未能引爆股價。
信達生物10月22日公告稱,公司與日本藥企武田制藥達成全球戰略合作,共同開發癌癥治療藥物,此次交易總額最高可達114億美元。
不過,該上百億美元的交易并未引爆信達生物的股價。10月22日,信達生物開盤漲9.9%,隨后持續下跌并翻綠,截至收盤,信達生物的股價跌1.96%,報85.2港元/股。
114億美元大單
10月22日,信達生物宣布與武田制藥達成重磅全球戰略合作,共同加速推進信達生物新一代IO與ADC療法的全球開發,打造顛覆性癌癥治療方案,造福全球患者。
據了解,此次合作將充分發揮雙方的核心協同優勢,加速信達生物IO及ADC在研藥物的全球開發進程,包括:(1)IBI363,一款處于III期臨床研究階段的全球首創PD-1/IL-2α-bias雙特異性抗體融合蛋白,IBI363已在多項臨床研究中展現出強勁廣譜的抗腫瘤活性,有望成為新一代IO基石療法;(2)IBI343,一款處于III期臨床研究階段的同類最優CLDN18.2ADC;(3)IBI3001,一款處于I期臨床研究階段的全球首創的EGFR/B7H3雙抗ADC。
根據協議,信達生物將獲得12億美元首付款(含1億美元的溢價戰略股權投資)以及潛在里程碑付款,總交易額最高可達114億美元,同時信達生物還將獲得銷售分成。
不同于國內多個創新藥企業的對外授權交易,直接將海外的商業化權益交給合作伙伴,信達生物此次與武田制藥的合作,并未放棄在海外進行商業化的雄心。
信達生物腫瘤管線首席研發官周輝表示,新一代IO與ADC藥物的開發將是全球腫瘤治療格局創新變革的重要方向。憑借信達生物在IO與ADC領域的專業洞見和豐富積累,與武田制藥在全球開發和商業化的深厚經驗與強大實力,雙方將通過協同一致的臨床開發計劃,加速將信達生物的新一代腫瘤療法推向全球市場,造福全球患者,最大化實現產品價值。另外,此次合作也是信達生物邁向全球化戰略藍圖的關鍵一步,將助力我們拓展全球布局,最終實現“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生物制藥企業”的長遠目標。
作為全球TOP15藥企,武田近年在腫瘤領域受困于“有布局、缺重磅”,實體瘤管線更因多款項目數據不及預期被迫調整。此次豪擲114億美元,本質是瞄準PD-1迭代期的市場缺口,押注信達管線的“差異化爆發力”。
武田制藥全球腫瘤事業部總裁Teresa Bitetti表示,IBI363與IBI343這兩款新一代在研藥物,有望填補全球多項實體瘤治療領域的關鍵空白,為患者帶來新希望。武田的全球研發實力與商業化能力將加速推動這些在研藥物惠及全球患者。IBI363和IBI343有望為武田腫瘤管線帶來顛覆性突破,并顯著提升武田在2030年后的增長潛力。
創新藥BD交易行情熱度下降
盡管開盤大漲近10%,但這筆最高可達114億美元的交易并未引爆公司股價。
今日開盤,信達生物在上述消息刺激下競價漲9.90%,但隨后股價快速回落,盤中最大跌幅超3%。截至收盤,信達生物的股價跌1.96%,報85.2港元/股,總市值為1460億港元。
這一幕并非個例,近期,創新藥BD交易行情熱度明顯降溫。10月16日晚間,維立志博公告稱,與納斯達克上市公司Dianthus達成全球獨家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推進臨床前資產及新型抗BDCA2-TACI雙特異性融合蛋白LBL-047,LBL-047已獲美國新藥臨床試驗(IND)許可及中國內地IND受理。
根據這份協議,維立志博將獲得最高3800萬美元的首付款、潛在近期里程碑付款(包括2000萬美元首付款、2025年第四季度支付的500萬美元及最高1300萬美元的潛在近期里程碑付款),以及最高10億美元的潛在臨床開發、監管和商業化里程碑付款,另外還將有權獲得大中華區以外地區凈銷售額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費率從中個位數至低雙位數不等。
然而,維立志博次日開盤漲5.66%后,公司股價持續下跌,最終收跌1.89%,報65.00港元/股。
更早的10月8日,諾誠健華宣布,公司全資子公司與Zenas BioPharma, Inc.簽署授權許可協議,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奧布替尼及2項臨床前資產有償許可給后者。交易金額包括1億美元首付款和700萬普通股股票,以及潛在的研發及注冊里程碑付款,總額超過20億美元。此外,諾誠健華有權按許可產品年度凈銷售額收取高達百分之十幾的分層特許權使用費。
但該消息公布后,諾誠健華的港股股價同樣是高開后跳水,并接連大跌。其中10月9日下跌11.64%,10月10日又跌11.49%。
創新藥行情能否繼續
將時間回撥到前幾個月,動輒上億乃至數億美元的BD首付款催化下,多家藥企實現翻倍式上漲,甚至出現數十倍行情。
據醫藥魔方數據庫統計,2025年1月1日至2025年10月17日,國內license-out交易共發生135起,首付款金額總計49.76億美元,總金額達到1029.96億美元。
華源證券認為,中國醫藥產業已基本完成了新舊增長動能轉換(創新替代仿制,出海能力提升),尤其是創新藥顯著打開了中國醫藥企業增長新曲線。展望2025年四季度,華源證券繼續看好創新藥主線,關注三季度業績開始企穩回升的醫療器械、尤其是醫療設備和家用器械板塊,布局2026年行業有望迎來反轉的老齡化及院外消費(藥店、中藥等),同時建議關注估值較低的麻藥、血制品等。
事實上,對于已達成的BD項目,拿到首付款只是一個開始,后續仍處于不斷的淘汰過程中。國泰海通證券的研報指出,2025年創新藥行情由“技術+政策+出海”三輪驅動,核心在于對外BD交易。但創新藥板塊在經歷了“普漲—分化—精選”三階段之后,需要密切關注BD的新增與兌現情況。相比同業,研發效率高、海外合作確定性強的創新藥龍頭有望率先受益,但同時需要警惕研發失敗、商業化不及預期以及板塊情緒短期過熱等潛在風險。
校對:冉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