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沉睡賬戶”又迎來一波清理熱潮。
《國際金融報》記者注意到,湖北、貴州、廣西、新疆等多地的中小銀行近日密集發布公告,宣布將加強賬戶管理,對長期不動戶進行清理。值得關注的是,本輪銀行“清卡”的賬戶范圍更為精準。
專家指出,銀行“沉睡賬戶”清理標準精細化的趨勢愈發明顯,表明此類工作正在持續得到優化,建議消費者定期梳理個人名下賬戶及資產狀況,提高風險管理意識。
“清卡”范圍更精確
“沉睡賬戶”,一般指長期未發生主動交易且余額在一定標準以下的銀行賬戶,社保卡、公積金卡等民生類賬戶除外,在具體時間和余額標準方面,不同銀行一般存在細微的差異。
近年來,針對用戶睡眠卡的“清卡”行動持續展開。記者梳理發現,10月以來,多地中小銀行紛紛掀起新一輪“睡眠卡”清理潮。與往年相比,本輪“清卡”行動出現了許多變化,部分銀行對不動戶認定標準以及清理范圍作出了更為精細的規定。
在對“睡眠賬戶”的認定方面,不少銀行提高了對動賬時間及最低余額的要求,進一步縮小了睡眠卡的范圍。
例如,興業銀行近日調整了長期不動戶的認定標準,將賬戶余額由“100元(含)以下”降為“10元(含)以下”,無簽約關系及非結息交易的時長由“連續180天(含)以上”提高至“連續365天(含)以上”,調整后納入長期不動戶治理的賬戶范圍更小。
在清理的范圍方面,除個人睡眠卡外,部分銀行還將清理單位睡眠賬戶以及網絡賬戶。
貴州貴安新區發展村鎮銀行公告稱,將自11月14日起清理一年內未發生收付活動(不包括結息等非客戶主動發生的業務)且未欠該行債務的單位銀行結算賬戶。新疆和田農商行則稱,自11月1日起,將持續清理連續4年(含)以上未登錄個人手機銀行,且賬戶無任何主動交易記錄的個人手機銀行網銀賬戶。
在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看來,銀行“沉睡賬戶”清理標準的改變,表明銀行此類工作正在持續得到優化。
“維護‘睡眠賬戶’可能存在系統資源的占用,也會存在合規成本,將清理范圍拓展至線上渠道的電子賬戶與手機銀行,可能是基于降本增效等考量。”蘇筱芮指出,“近年來,銀行清理‘睡眠賬戶’的行動在一直持續,精細化的趨勢也愈發明顯。對于消費者而言,也能夠從源頭保障其賬戶的安全性。”
建議消費者定期清理
“學費卡、工資卡、社保卡,還有網銀開的線上賬戶,我也數不清自己有多少張銀行卡,很多平時也用不上。”小王(化名)告訴記者。
央行發布的《2025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截至二季度末,全國共開立銀行卡100.68億張,較2024年末的99.13億張再增1.55億張。其中,借記卡93.54億張,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7.15億張。而截至2024年末,我國人均持有的銀行卡數量已達到7.04張。
“長期不動賬戶因缺乏有效監控,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作為洗錢與詐騙的通道。”北京德和衡(上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德和衡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長白耀華律師對記者分析指出,“賬戶長期未使用可能導致開戶時留存的手機號、身份證號等信息被泄露,成為精準詐騙的靶點。此外,賬戶余額較低時,持卡人可能忽略賬戶變動,若被不法分子盜用,可能因銀行未盡安全保障義務引發糾紛。”
正如小王所說,各類名義下辦理的銀行卡數量較多,往往記不清是否存在“睡眠賬戶”。值得一提的是,在監管指導下,銀聯云閃付于2021年上線了“一鍵查卡”功能,可以便捷查詢近500家銀行的賬戶情況。記者通過“卡管理”—“查卡”流程操作后發現,約5分鐘便可獲取個人銀行卡報告。此外,還可以通過央行征信報告、銀行網點查詢的方式,查出自己名下的所有銀行賬戶。
對于廣大持卡消費者,蘇筱芮建議,面對銀行的清理行動,需要樹立如下意識:一是賬戶盤點意識,定期梳理個人名下賬戶及資產狀況,養成查賬記賬的良好習慣;二是風險管理意識,在密碼設置、賬戶登錄管理等方面加大保護措施,冗余賬戶及時注銷,以避免被不法分子趁虛而入。
“銀行則需通過短信、App推送等渠道提前告知客戶清理計劃及期限,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睡眠卡賬戶余額也應合規轉入久懸未取專戶管理,不得擅自沒收,確保客戶憑身份證可隨時取回資金。”白耀華指出,“此外,應避免‘一刀切’操作,建立差異化識別機制,如對老年人、低收入群體賬戶增加人工審核,防止誤傷必要備用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