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芊 吳琦
隨著《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發布,行業迎來了一場系統性變革——從監管信號到市場實踐、從體系建設到功能定位,公募基金正在攀上新的發展坐標。
那么,基金公司該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流投資機構?
答案顯然不限于規模擴張,而是體系能力、差異化定位與長期價值創造的全面提升。唯有真正回歸以投資者為中心,才能在市場洗牌中保持長期競爭力,這也成為了業界逐漸明晰的共識。
放眼未來,行業格局將被重塑——頭部機構依靠全鏈條能力鍛造“航母”,持續領跑;特色機構則通過差異化和專業化打造“精品店”,一步步夯實競爭優勢,向一流投資機構的標準不斷邁進。
鍛造體系能力 助力生產方式變革
近年來,公募基金走到了轉型的關鍵期。如何在競爭加劇的行業環境中重塑自身,真正邁向一流投資機構,已成為擺在全行業面前的必答題。
今年5月下發的《方案》為此給出了明確路徑——行業需要加快構建“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強化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設。這一要求,不僅回應了行業的現實,也為其未來的轉型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業內人士看來,一流的投資機構應該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和特質。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認為,投資團隊應該擁有穿透周期的長期投資回報能力,一流投資機構的收益絕非全賴“短期爆款”,而是能在牛熊周期中持續創造穩定回報。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核心需求是“財富保值增值”,若基金公司僅依賴于短期行情來沖刺業績,終將失去客戶的信任。因此,長期穩定回報是機構穿越行業周期的生命線。
李一鳴還表示,隨著居民財富向跨境配置延伸,一流投資機構需具備覆蓋股、債、商品、另類資產等全品類布局的能力,以及對接全球市場的產品矩陣。
除了能力,服務同樣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李一鳴認為,一流投資機構需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全周期服務文化,全周期服務能減少客戶非理性操作,真正實現“產品收益轉化為客戶實際收益”。
在上海一家頭部基金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看來,除上述幾點外,一流投資機構還應展現其他特質,比如以投資者利益為先的價值觀和文化基石,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國家戰略、提升資本市場功能,并以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不斷保持競爭力。
在理念與價值之外,如何在生產方式上完成進化,同樣是公募基金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對此,中歐基金認為,若要在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實現規模化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模式,走向資管工業化的道路。
當前,國內上市公司數量已突破8000家,公募基金規模則邁向了35萬億元,中國資管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明星基金經理“單兵作戰”模式已難以適應市場的復雜度與規模體量。隨著管理規模的不斷增加,基金公司若收益來源單一會很容易導致業績不穩定,因此通過團隊化、協作化的投研模式來構建多元收益來源就成為了必然選擇。
中歐基金分析稱,無論是銀行理財、保險資金還是個人投資者,每一類客戶的風險偏好、收益目標和持有周期都不盡相同,資管機構必須從“生產我們能生產的”轉向“生產客戶真正需要的”。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要真正成為一家用長期業績說話、長期服務大眾的基金公司,就必須從“靠個體”走向“靠體系”,完成一次深刻的生產方式變革。
回歸功能定位 走差異化道路
如果說邁向一流投資機構的關鍵在于體系建設與長期競爭力,那么下一步的核心則是專注主業、堅守功能定位。正如《方案》所強調的那樣,行業必須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創造,引導機構基于自身稟賦與定位,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
從行業生態看,《方案》重點強調的資產管理與綜合財富管理能力雙提升正在重塑競爭格局。李一鳴認為,頭部機構應憑借全鏈條能力領跑,特色機構則需通過“細分資管能力+精準服務”突圍,最終推動行業從“規模競賽”轉向“價值創造”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事實上,業界共識也正逐漸清晰。高質量發展不在于盲目擴張,而在于明確定位——要么憑借全鏈條能力建設成為“綜合型航母”,要么在細分領域深耕成就“精品店”。最終,不同模式又殊途同歸,就是以客戶為中心,把產品收益真正轉化為客戶可獲取的實際回報。
在這一框架下,各家基金公司也結合自身稟賦,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
易方達基金認為,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的一流投資機構,關鍵在于專注主業,堅守綜合性資管公司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礎上,該公司一方面持續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優化組織體系和管理模式,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體系建設,提升價值發現與前瞻布局能力;另一方面,著力強化合規風控的主動性與前瞻性,推動“全員、全流程”的風控文化落地。
中歐基金則深刻地變革著生產方式。該公司通過“專業化、工業化、數智化”的投研體系升級,力求讓高質量基金產品從依賴個體的“偶然”,進化為體系輸出的“必然”。董事長竇玉明直言:“我們不打算參與所有業務的競爭,只做最擅長的。基金行業的終局,是長期專業主義者的勝利。”
國泰基金強調,將立足主責主業、發揮專業優勢,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抓住市場和投資者需求,持續推出創新產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公募基金的職責使命。
招商基金表示,將以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為使命,堅定以持有人獲得感為引領、打造最佳客戶體驗資產管理公司的戰略愿景,強化多元資產配置的核心邏輯,將投資者利益作為公司自身效益與管理規模之間的關鍵變量,堅定信心、全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在鵬華基金看來,優秀的投資家和投資機構是這個時代的呼喚。作為一家全能型資管機構,鵬華基金將繼續立足中國市場,融合歐洲頭部資管機構的獨特優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國際經驗,并以專業務實的作風服務實體經濟。
中銀基金同樣強調長期主義。該公司著力提升投研核心競爭力,構建“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并積極踐行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同時,公司還積極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持穩健經營理念,持續提升風險管理與內控合規水平,持續深入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有效性建設,促進各項業務合規穩健發展。
深化結構轉型 重塑行業格局
“定位”是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轉型”則是構筑核心優勢的關鍵一步。
當前,費率改革正在改變行業邏輯。盈米基金表示,上世紀80年代海外市場的經驗表明,管理費下降推動了財富管理與投顧業務大發展。對中國而言,這或許也意味著大財富管理時代的到來。降費不僅降低了投資者成本,也將倒逼更多機構向買方轉型,推動業務模式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基于上述背景,可以預見,公募基金行業將更注重長期主義、客戶實際收益與服務價值,最終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的生態體系。
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表示,就股票市場的中長期發展來看,《方案》從多方面發力,在穩定市場、吸引資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都有落腳,有望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的市場生態。
中歐基金認為,一方面,《方案》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將持續落地,推動公募基金行業從規模導向轉向質量導向;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格局將加速重構,具備系統化能力的頭部機構有望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只有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才能在變革中把握先機。
展望未來,中歐基金提出三大轉型重點:一是持續完善工業化體系,培育可持續的良品生產能力;二是優化產品結構,提高權益類產品占比,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同時探索含權中低波、資產配置等新型產品,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三是強化投資者陪伴,重視投資體驗與獲得感。
中銀基金同樣強調,行業的競爭將從“產品力”擴展到“服務力”。為此,該公司提出了三個應對策略:一是優化經營理念與投資行為;二是推動“長錢長投”生態的進一步成熟;三是通過專業服務與長期陪伴創造新價值,真正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李一鳴則從行業趨勢與風險兩方面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未來公募基金行業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頭部機構依托品牌、矩陣和規模效應占據優勢,中小機構則通過“差異化定位+細分突破”尋求空間。因此,行業格局將呈現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雙輪并行”——寬基ETF與主題ETF成為重點,主動權益基金向精品化轉型,長期業績穩定性更受重視。同時,費率改革持續推進,將迫使機構從“規模導向”轉向“能力導向”。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鼓勵的創新領域將成為基金公司進行產品布局的重點,比如養老目標基金等。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推廣,納入養老金產品目錄的指數基金將獲得政策紅利。此外,基金公司將從“賣產品”向“做服務”轉變,投資者陪伴服務的質量將成為基金公司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李一鳴還提醒,目前行業仍需關注四大風險,即投研同質化、ETF賽道“內卷”、優秀投研人才流失,以及機構在自身能力圈之外的盲目擴張。他建議,基金公司應通過加強投研體系建設和優化職業發展路徑,提升團隊的長期穩定性,從而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