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賀覺淵
“十四五”以來,國家財政實力顯著增強,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優化,財政宏觀調控更加積極有為,重點領域風險防范化解有力有效……9月12日下午,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國家賬本成色。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當天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時期,收入“蛋糕”越來越大,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計達到10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17萬億元,增長約19%;支出強度前所未有,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五年預計超過136萬億元,比“十三五”時期增加26萬億元,增長24%。在“十四五”時期,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
“財政政策始終留有后手,未來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藍佛安強調,展望“十五五”,財政部將更高效能加強財政宏觀調控,更大力度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更高水平推進財政科學管理。
政策“更加給力”
未來發力空間充足
“十四五”時期,財政政策從積極到更加積極,戰略上更加主動、戰術上更加精準,成為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過去4年,我國經濟實現了平均5.5%的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
作為宏觀調控主要手段,財政政策具有擴大總需求和定向調結構的雙重優勢。藍佛安指出,“十四五”以來,財政政策在力度上更加給力,赤字率從2.7%提高到3.8%,今年進一步提高到4%;安排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額度19.4萬億元;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10萬億元,財政政策空間進一步打開。在時機上更加靈活,政策出臺能早則早,看準了就一次性給足,確保早落地、早見效。
在這一過程中,財政部對財政宏觀調控的規律性認識也在逐步深化。在加強政策協同方面,今年中央財政專門發行5000億元特別國債,為大型商業銀行注入資本金,預計可撬動信貸投放約6萬億元。
“未來財政政策發力空間依然充足。”藍佛安強調,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這決定了財政運行的基本盤始終是堅實穩固的。財政部門將繼續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增強靈活性、預見性,加強對形勢的前瞻研判,做好政策儲備,主動靠前發力。
在政策發力方向上,藍佛安表示,內需蘊含巨大的增長空間。財政部將創新運用財稅政策工具,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開發好內需這座“富礦”。
民生導向更加鮮明
在國家財政賬本里,分量最重、成色最足的始終是民生。“十四五”時期,我國民生領域財政投入占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0%以上;全國一般公共預算安排教育支出20.5萬億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19.6萬億元,衛生健康支出10.6萬億元,住房保障支出4萬億元,加上其他領域支出,財政民生投入近100萬億元。
為增強中央財政調控保障能力,過去4年,中央本級從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一般公共預算的資金規模,是“十三五”同期的10倍多。
為兜牢兜實“三保”底線,中央財政五年安排對地方轉移支付近50萬億元,最大力度下沉財力。
“我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藍佛安介紹,截至目前,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超過10.7億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達到13.27億人,領取基本生活救助的群眾有4500多萬人。
不僅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脫貧成果也夯得更實。“十四五”以來,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近40%,2024年達到17522元,年均增速連續4年高于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民生福祉沒有終點。藍佛安強調,“十五五”時期,財政部將做到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在哪里,財政資金就重點投向哪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在哪里,財政政策就往哪里發力。
債務風險逐步收斂
“十四五”時期,財政部門有序化解存量、堅決遏制增量,隱性債務風險逐步收斂。
去年四季度,財政部一攬子化債舉措,包括出臺置換政策等。
據藍佛安介紹,截至今年8月底,一次性增加的6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已累計發行4萬億元。各地置換以后,債務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個百分點,可節約利息支出超過4500億元。今年以來,全國已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2.78萬億元,其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支持地方用于化債。
“總體看,我國政府負債率處于合理區間,風險安全可控。”藍佛安表示,截至2024年末,我國政府全口徑債務總額為92.6萬億元,包括國債34.6萬億元、地方政府法定債務47.5萬億元、地方政府隱性債務10.5萬億元,政府負債率為68.7%。
化債不僅增強了地方發展動能,推動了融資平臺加快退出,還改善了金融環境。截至2025年6月末,超六成的融資平臺實現退出,意味著60%以上的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已經清零,融資平臺改革轉型加快推進。
藍佛安強調,“十五五”期間,財政部將繼續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在發展中化債、在化債中發展。財政部將提前下達部分2026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靠前使用化債額度,多措并舉化解存量隱性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