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利率可分為實際負利率和名義負利率,實際負利率是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之后的利率,而名義負利率則不考慮通貨膨脹問題。2019年以來,受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加大等因素影響,全球經濟增長面臨更大的下行壓力,為刺激經濟增長而采用寬松的貨幣政策,美國等30多個國家降息,并且名義負利率債券規模擴大,丹麥的商業銀行首次發放利率為負的貸款。
目前,名義負利率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金融機構在央行的存款或者準備金名義利率為負。歐央行、日本央行、丹麥央行采用這種做法。二是存款或貸款的名義利率為負。丹麥的日德蘭銀行發放名義負利率貸款,瑞士的瑞信銀行、瑞士聯合銀行對大額存款收取年費,可視為名義負利率存款。三是金融市場的名義利率為負。貨幣市場方面,瑞士央行將3個月期瑞郎LIBOR目標利率下限調為負值。債券市場方面,日本、德國、法國、瑞典、瑞士、丹麥、荷蘭、奧地利、比利時、芬蘭、斯洛文尼亞、斯洛伐克等國的長期國債收益率為負。目前全球名義負利率債券超過17萬億美元,約相當于2018年全球GDP的20%。
短期來看,名義負利率在各國央行快速蔓延的可能性較小。長期來看,名義負利率進一步擴散的可能性不能排除。這主要是由于,人口老齡化作為超越短期周期的趨勢性力量會拉低利率水平,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利率也確實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另外,名義負利率更多的適用于金融機構,而難以適用于個人。其原因在于,金融機構在資產配置時面臨金融監管要求,如巴塞爾協議Ⅲ規定銀行必須配置一定比例的國債,金融機構在資金體量較大的情況下有避險需求,金融機構也可以通過交易賺取利差或者向客戶收取服務費,而個人則一般不需要滿足相關要求或具備類似條件。
理論上,名義負利率可以鼓勵居民減少儲蓄擴大消費,激勵企業和居民提升風險偏好增加投資,推動金融機構減少準備金儲備增加貸款發放,引發本幣貶值改善本國貿易條件以擴大出口,通過擴大總需求的方式起到刺激經濟增長的作用。與此同時也要認識到,名義負利率會降低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盈利,讓居民更多的持有現金,扭曲宏觀經濟結構,有利于房地產、耐用消費品等,刺激投資主體進行股票等高風險投資形成資產價格泡沫,最終引發金融系統的不穩定。
從實施名義負利率后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看,雖然各個國家或地區呈現不同的特點,但總體來看,短期內宏觀經濟增長有所起色,而長期中宏觀經濟仍向著既定的方向發展。實施名義負利率后短期內以不變價衡量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速有所提高。歐元區、日本、瑞典、丹麥在實施名義負利率的次年不變價GDP同比增速均明顯提高,瑞士在2014年末實施名義負利率并且在2015年再次降低利率后2016年不變價GDP同比增速創新高。投資、消費同比增速也呈現類似的特點。而長期中宏觀經濟仍然沿著既定的方向發展,這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實施名義負利率的國家或地區在GDP、投資、消費短期獲得提振高增長后,隨著時間的延長同比增速又逐步下降并且在個別國家下降較為明顯;另一方面,從失業率看,日本、瑞士、瑞典、丹麥四國在實施名義負利率之前就呈下降趨勢,實施名義負利率之后仍然呈下降趨勢。
之所以出現名義負利率實施后短期內提振經濟,而長期效果不明顯,其原因主要可以從長期經濟增長決定因素和短期逆周期經濟調控政策兩方面來考慮。從長期經濟增長看,宏觀經濟長期中呈現增長趨勢,但決定長期經濟增長的因素是勞動、資本和技術,貨幣政策在長期中是中性的,只影響物價卻并不能有效決定資源配置效率或者影響經濟增長,通過實施名義負利率來推動長期經濟增長的目標自然難以有效實現。從逆周期調節政策來看,短期中經濟增長呈現波動的特點,可以通過政策逆周期調節來平穩經濟增長。貨幣政策本身具有非對稱性,在宏觀經濟處于上升周期時,貨幣政策對抑制通貨膨脹的效果更加明顯,在宏觀經濟本身處于下行周期時,受流動性陷阱以及央行只能控制貨幣供給量而無法有效控制貨幣需求量等因素影響,貨幣政策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并不明顯。另外,貨幣政策本身屬于總量型需求調節政策,結構性調節效果不明顯,而經濟增長更多地表現為結構性問題。
就我國的情況看,貨幣政策需要堅持以我為主,主要根據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調整貨幣政策。從短期看,貨幣政策需要瞄準經濟下行壓力強化逆周期調控,優化貨幣政策操作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把重點放在疏通貨幣政策傳導以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上,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方面為貨幣政策留出足夠的空間。從長期看,貨幣政策需要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貨幣政策調控方式從數量型為主向價格型為主的改革方向,做好“貨幣政策+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建設,改革完善貨幣政策調控機制,在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