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外國網友感嘆中國科技發達的視頻VLOG,很多都會拿酒店機器人外賣配送作為體驗和例子,視頻中機器人準確無誤地送餐,以及萌憨的外表和語氣,引得老外直呼神奇。
前不久,酒店機器人背后的公司北京云跡科技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為資本熱捧的“酒店機器人第一股”,老外口中的“神奇玩意兒”迎來高光時刻。
除了上市這件事,市場津津樂道的還有創始人支濤的背景,一位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專業的女學霸。
西交大校友加IPO,兩個標簽合起來,再把視角拉至西安,故事似乎變得有意思起來,如果有留意最近西安擬上市的企業,會發現赴港IPO的麥科奧特、優艾智合,創始人同樣來自西交大。
再把時間線拉長,近年陜西新上市企業,特別是科技類公司,多數帶著西安高校的烙印,比如有西北工業大學背景的鉑力特和華秦科技,西北大學實驗室走出的巨子生物。
不知不覺間,在今天的陜西,尤其是西安,一場由高校主導的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浪潮正席卷資本市場。
01?
高校IPO軍團
2017年,西安舉辦首屆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率先提出科技新詞“硬科技”,成為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詞。
此后,硬科技逐漸成為國家話語體系,也造就此后諸多上市公司的基因和底色,西安高校則成為硬科技IPO的“搖籃”。
其中,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堪稱IPO制造的“三駕馬車”,成為陜西科技創新型企業上市的主力軍。
2025年9月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夫妻王冰和王梅控制的麥科奧特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尋求在香港主板上市。
這家尚未有產品上市銷售的生物科技公司,在最新一輪融資后估值已高達26.36億元。
王冰曾在西安交通大學任教授,其妻子王梅仍是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的主任醫師。典型的學者創業,成為麥科奧特最鮮明的標簽。

圖源:優艾智合機器人
9月底,由多名90后西安交通大學校友創立的優艾智合機器人公司也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尋求上市。
這家工業機器人公司估值已達20.8億元,在中國移動操作機器人行業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同月,“酒店機器人第一股”北京云跡科技在港交所敲鐘,創始人支濤西安交通大學校友的身份受到資本市場熱議和關注。
從鉑力特到華秦科技,西工大系企業在資本市場的表現同樣亮眼。
鉑力特2019 年作為首批科創板企業上市,是國內3D打印領域領軍企業。公司創始人折生陽,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材料學院。
2022年3月,折生陽作為創始人的另一家公司華秦科技登陸科創板,成為“軍工涂料第一股”,市值超過160億元。
數據顯示,2025年7月,西工大共有14家企業入選陜西省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其中11家為學校成果轉化企業,3家為學生創新創業企業。
華秦科技上市的同年,港交所的鐘聲還為一家西安企業敲響。巨子生物登陸港股,成為“膠原蛋白第一股”,市值一度高達700多億港元。
而這家企業的靈魂人物范代娣,還有著另一個身份——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可以說巨子生物是從西北大實驗室走出的上市企業。
而這僅僅是個開始。西北工業大學一家高校,2025年就有14家企業入選省級上市后備企業名單。這些企業大多依托學校在航空航天、新材料、電子信息等領域的核心技術,正在為資本市場輸送新的生力軍。
02?
跨越“死亡谷”
如果城市要比拼科研家底,西安無疑有極為豐厚的科研家底。
西安擁有63所高校、3000多個科研機構,科研院所數量僅次于北京,高校數量緊隨京滬之后。這里還有60多位兩院院士,研發投入強度在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手握富礦,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實驗室里的尖端技術,如何跨越與市場之間的“死亡谷”?很長時間以來,是困擾陜西科研成果轉化的難題。而高校學者、政府政策、資本的三重共振,正在打破這種困境。
過去高校的專利就像“櫥窗里的寶石”,好看卻拿不走,直到陜西2022年啟動的科技成果轉化 "三項改革",成為扭轉局面的關鍵鑰匙,讓實驗室的“金礦”完成0到1的躍進。
這項以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技術轉移人才評價、橫向科研結余經費出資轉化為核心的改革,通過 "先投后股"" 權益讓渡 "等創新方式,徹底破解了科研人員" 不敢轉、不愿轉、缺錢轉 "的難題。
巨子生物就是政策打通梗阻后的受益者,范代娣把類人膠原蛋白技術帶出實驗室,作價入股成立巨子生物,才有了后來的膠原蛋白巨頭。
截至2025年6月,陜西10.8萬項職務科技成果實現單列管理,4.2 萬項完成轉移轉化,新成立的2597家轉化企業中,近半數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或科技型中小企業。
有了技術種子,得有土壤發芽,從1到10,完成商業化和產業化,則得益于政府孵化平臺和環大學創新生態共同織出的“轉化網”,讓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距離進一步縮短。
秦創原、陜西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平臺,給場地給補貼,還培育技術經理人當“紅娘”,專門對接高校和市場。如西安奕材的迅速成長與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的政策支持、產業生態構建密切相關。

圖源:西安交通大學
西安高校則不再滿足于 "輸出技術",而是成為科技創業的 "全鏈條操盤手"。
西安交大創新港國際創投小鎮,構建了 "概念驗證-技術轉移-創投基金-交易平臺-孵化器" 的完整體系。不僅吸引了IDG、紅杉資本等308家金融機構入駐,更設立深交所科交中心服務窗口,讓科研成果直接對接資本市場。
西北工業大學則走出了 "成果孵化-產業集群-資本反哺" 的特色路徑,通過資產經營管理公司 "投早投小"。
硬科技創業燒錢如燒紙,沒有資本托底走不到IPO,西安科技創新型企業能走到IPO,少不了陜西的“耐心資本”生態。
校友基金成為早期創業的 "第一筆資金" 來源。西安交大1896基金管理規模達7億元,專注于校友創業項目的種子輪和天使輪投資,憑借對高校技術的 "看得懂" 優勢,精準賦能硬科技項目。
類似的資本抱團在西工大校友圈同樣盛行,校友折生陽不僅自身創辦兩家上市公司,更通過資本紐帶帶動一批校友企業成長。
市場化 "耐心資本" 西高投、長安匯通等本地資本當“領路人”,堅持 "10年磨一劍",陪伴企業走過艱難的成長期,同時吸引高瓴、深創投等外來資金跟進。政府引導基金通過 "共擔風險、不干涉市場" 的原則,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硬科技領域。
典型如最新上市的西安奕材,其融資從西高投的天使輪重倉,到 IDG、中信證券的B輪跟進,再到大基金二期的C輪加持,近60家機構砸了100 多億。
截至 2024 年底,陜西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年均增速分別達 43.69% 和 39.30%,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 4120 億元,數據背后正是資本與技術的深度融合。
03?
3.0可復制模式
當高校背景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一個 "創業-上市-反哺" 的生態閉環正式形成。
華秦科技上市后向西北工業大學大額捐款,用于支持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西安交大則通過創新港小鎮的股權交易平臺,讓校友企業的成長紅利反哺高校發展基金。
這種反哺不僅限于資金,上市企業成為高校學生的實習基地和就業平臺,鉑力特、優艾智合等公司常年吸納母校畢業生,形成 "培養-就業-創業" 的人才循環。
更重要的是,成功上市的企業為后續創業者提供了可借鑒的路徑樣本,西工大校友創辦的因諾科技、泛銳熠輝等企業,都在復制鉑力特的產業化經驗。
同時,產業集群效應也在加速顯現。圍繞高校優勢學科,西安已形成空天動力、光子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硬科技產業集群。

圖源:西安發布
事實上,西安高校批量制造 IPO 的現象,絕非偶然的政策紅利或資本炒作,而是科教資源、制度創新與市場需求深度耦合的必然結果。
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我國產學研融合進入"3.0 時代"。與過去 "技術轉讓"的1.0 模式、"校企合作"的 2.0模式不同,西安的實踐構建了 "高校操盤、政府護航、資本賦能、產業閉環" 的3.0模式,讓高校從科技成果的供給方,轉變為創新生態的主導者。
這種模式正在破解長期存在的 "科技-產業-金融" 脫節難題,為科教大省向創新強省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同時,這也驗證了硬科技創業的"耐心生長"邏輯。高校背景企業多聚焦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硬核領域,技術成熟周期長、商業化難度大,但一旦突破就能形成壁壘。
陜西通過 "三項改革" 提供制度耐心,校友基金和市場化資本、政府引導基金提供資本耐心,最終讓這些企業在資本市場實現價值爆發,這種“耐心”邏輯,為硬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
更有價值的是,這或許亦是區域經濟轉型的核心密碼。對于擁有豐富科教資源的中西部地區而言,西安的實踐證明,無需盲目追逐新興產業風口,而是可以通過制度創新激活本土科研潛力,培育具有內生增長動力的產業集群。
2024年陜西省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為72.2%,居全國第10位;科技活動產出水平指數為86.63%,居全國第4位,正是這種轉型成效的直接體現。
西安的故事,告訴我們,當技術遇上資本,當耐心遇上硬核,就能催生強大的新質生產力。而這股由西安高校主導的科技創新浪潮,或許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