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鄧雄鷹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指引下,保險資管機構正通過創新金融服務模式,架起長期資金與科技創新的橋梁?!苯?,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華泰資產”)總經理楊平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保險資金作為典型的耐心資本,日益成為科技金融高質量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為科技創新發展帶來精準、優質、高效的金融“活水”。
楊平介紹,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已成為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的核心管理人和資本市場的主要投資者之一。作為國內首批成立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華泰資產依托保險資金的長期屬性與專業能力,構建起支持科技創新的特色服務體系,通過“投資+投行”雙輪驅動,積極探索服務科技創新的有效路徑。
科技金融潛力巨大
楊平表示,保險資金規模穩步增長,發展科技金融潛力巨大。在科技領域投資領域,通過股權投資、創業基金等方式投向科技企業是保險資金開展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目前已覆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戰略領域。
同時,近年監管政策支持持續放開,支持保險資金服務科技創新。例如,鼓勵保險資金通過S基金、投貸聯動等模式支持科技企業,上調權益資產配置比例上限,提高投資創業投資基金的集中度比例,引導保險資金加大對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股權投資力度,精準高效服務新質生產力。
不過,保險資金參與科技創新投資仍面臨較多難點。楊平分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資本約束與風險容忍度尚有矛盾。盡管科技保險風險因子下調,但未上市股權風險因子仍高達0.41,而2024年行業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9.4%,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9.1%,部分中小險資因資本緊張難以加碼科技投資。
二是退出渠道不暢。目前,國內一級股權投資的退出方式中,IPO退出為絕對主流方式,但當A股IPO周期拉長時,將導致險資難以如期退出;而并購市場發展仍不成熟,缺乏專業化并購基金支持,致使退出不暢。
三是專業能力面臨短板。復合型人才存在缺口,針對科技創新領域的估值體系缺失,缺乏標準化估值模型,導致交易雙方定價存在較大分歧。
系統性布局新興領域
“保險資金支持科技創新并非簡單的資金供給問題,而是需要構建一套與科技創新特性相適應的投資生態體系。”楊平表示,這包括長期耐心的投資理念、專業深入的產業研究、科學有效的風控手段,以及靈活多元的退出機制,只有將這些要素有機結合,才能真正發揮保險資金在支持科技創新中的獨特優勢,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
據介紹,近年來,華泰資產在優化投資模式方面展開了系列創新探索。
一是嘗試改變傳統的“風險—收益”匹配框架,在個別、短周期的風險—收益匹配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到整體、長周期的風險—收益匹配?!翱萍紕撔卤旧砭褪且豁椄唢L險經濟活動,需要構建容錯糾錯機制、整體回報思維和短中長周期結合的考核方式,來把握科技創新在整體層面和未來時段的高收益?!睏钇秸f。
二是提升投資能力,充分適應并有效把握科技創新相關行業特定的價值創造模式,包括提升對創新技術、關鍵核心技術的發現能力,提升對企業發展可持續性及發展潛力的評估能力,強化科技賦能等。
三是利用保險資產管理行業規模大、期限長、門類全的優勢,進行合理的分散和對沖配置,建立穩健的保險資金資產配置基本盤,構建支持參與科技創新的收益緩沖墊,緩解保險資金“投早投小”帶來風險敞口增加的可能。
楊平介紹,華泰資產通過旗下私募股權平臺華泰寶利,充分發揮耐心資本優勢,系統性布局集成電路、高端制造、智能汽車等相關領域投資機會,投資了一批科創屬性強、行業地位明確的頭部稀缺標的,部分投資標的已完成上市并實現可觀的投資收益。
強化資產獲取 夯實產品創設
投行業務是保險資管公司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持科技創新的重要業務板塊。楊平認為,在投行業務方面,保險資管機構需夯實資產獲取能力和產品創設能力,探索支持科技創新的創新路徑。
據介紹,在債權計劃支持科技創新方面,華泰資產早在2017年就響應國家從“低端制造”到“高端創造”轉型的政策導向,設立債權投資計劃引入保險資金用于國產民用大飛機的研究、制造與生產等環節。
在股權投資方面,委托投資業務的開拓為華泰資產服務科技創新提供了新工具。華泰資產于2023年11月落地首單間接股權投資受托管理業務,該業務通過投資專業化母基金,推動金融資源投向先進制造產業,已投項目包括醫療健康、光刻設備、激光成像設備、計算機視覺、先進封裝、機器人等先進制造和科技創新企業。
楊平表示,展望未來,華泰資產支持科技創新將朝著生態化和專業化方向持續深化。一方面,公司將進一步融入科技金融生態體系,加強與各類主體的協同合作,優化投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將持續深耕投行賽道,打造覆蓋科技型企業全生命周期、“股、債、證券化”一體化的金融產品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