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李穎超
金秋時節,花旗集團中國區總裁、花旗銀行(中國)行長張文杰接受了證券時報記者專訪,這也是他履新之后首次接受媒體采訪。
這位職業生涯始于本土,在外資銀行從業二十載的金融家,今年7月重歸花旗,在中國市場開啟新章。“這既是一次戰略回歸,也蘊含著新的思考。”談及以中國區新掌門身份重返花旗時,張文杰表示。
在回歸中開啟新航程
證券時報記者:您此次以“掌門人”身份重返花旗中國,個人需完成的核心轉變是什么?又該如何定義花旗在中國金融生態中的坐標?
張文杰:雖然我20年前曾在花旗短暫工作,但此后我一直在主流外資銀行深耕,讓我可以長期從外部觀察花旗。我十分欣賞花旗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使命和企業文化,這是促使我回歸的重要原因之一。
花旗的全球網絡始終是核心競爭力——覆蓋180多個市場,在90多個國家擁有本地團隊,是市場上最全球化的銀行之一。如果說個人核心轉變,就是既要傳承花旗在中國的理念與歷史,更要回應市場的新變化。
花旗的獨特定位在于其無可替代的全球化網絡和高度統一的跨境服務能力。花旗不僅服務于跨國公司在華運營,更重要的是助力中資企業出海,以及幫助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
證券時報記者:如何看待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全球資本“引進來”過程中的機遇?
張文杰:這一輪中資企業出海呈現出顯著的新特征:早期主要是央企、國企在資源與基建領域出海,如今科技行業(包括電商、金融科技)、先進制造業(電池、電動車等)的民營企業成為新生力量。
花旗很早就洞察到這一變化,在東盟、拉美、中東等關鍵經貿通道提前布局。例如,在東盟主要國家都有花旗駐地機構,我們還將繼續加強在非洲等新興市場的中國企業海外服務處建設,跟隨客戶走向“全球南方市場”。
同時,伴隨國際資本始終對中國市場的關注,作為他們在海外的主要服務銀行,花旗通過托管、經紀、融資等服務,幫助他們參與中國的投資機會。另外,花旗也積極協助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化對接、進軍國際資本市場。過去10年,花旗幫助超過100家中國企業到國際資本市場進行融資,融資規模達1000億美元。
在復雜市場中構建確定性
證券時報記者:在花旗全球戰略聚焦的背景下,中國市場被賦予了怎樣的核心使命?未來3到5年,您計劃將資源重點投向哪些關鍵賽道?
張文杰:中國是花旗在美國本土以外的第二大市場,營收在日本、北亞以及澳洲區域排名靠前,增長依然強勁。這讓我們能更踏實地制定長期規劃。
未來,資源布局將聚焦于三個方面:一是緊跟中國政策方向,特別是在先進制造業、科技現代化、AI與大模型等賽道;二是強化在關鍵經貿通道的覆蓋——包括東盟、拉美、中東地區;三是為客戶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讓花旗全球產品與服務更靈活地適配本地需求。
證券時報記者:花旗即將舉辦第二十屆中國投資峰會,本屆峰會最希望向市場傳遞什么核心信息?
張文杰:這次峰會是花旗首次以如此規模呈現——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范潔恩(Jane Fraser)將攜數位執委會成員來華,涵蓋國際業務、金融服務部、銀行業務部、財富管理等核心業務線負責人。
這傳遞出一個強烈信號:花旗全球對中國市場的高度重視與堅定承諾。我們希望通過峰會,加深客戶交流,促進國際投資者與中國行業領袖、政策制定者的對話,充分體現花旗支持客戶在本地和全球發展的決心。
穿越周期的領導力與傳承
證券時報記者:在“增長”與“風控”的平衡中,花旗中國將如何建立動態平衡?面對中資同行競爭,最應堅守的護城河是什么?
張文杰:我們始終堅持“負責任的增長”,在風險偏好框架內開展業務。這體現在對“正確客戶和正確交易”的選擇上——更看重與客戶的長期合作,服務其全生命周期發展,而非短期單次交易。
面對中資同行,我們持開放心態,實際上雙方在很多領域是合作共贏的關系(例如美元清算)。花旗的核心“護城河”仍然是高效統一的跨境金融服務能力——無論是中資企業出海,還是國際資本進來,這都是我們差異化的價值所在。
證券時報記者:作為花旗在華首席代表,您將如何精準扮演“雙向橋梁”的角色?
張文杰:關鍵在于及時充分地溝通。我們需要確保全球和區域決策層能準確了解中國市場的實際情況和變化,這既是中國管理團隊的責任,也是深植在我們業務流程中的要求。
花旗的“全球本地化”模式不是一刀切,而是需要本土與全球的持續對話,確保在統一框架下充分考慮中國市場的特殊性。11月的峰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全球高管來華,就是為了獲得第一手的市場感知。
證券時報記者:2025年,花旗在華步入第123年。您認為支撐花旗中國穿越周期的“百年基因”是什么?又該如何寫下屬于您這一任的鮮明章節?
張文杰:花旗的“百年基因”,體現在對創新與變化的應對能力,以及深厚的制度建設和流程管理上。同時,我們對本土人才的培養高度重視——從管培生計劃到各層級員工的持續培訓,構建了強大的人才梯隊。
作為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管理者,我希望能在傳承花旗核心業務優勢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團隊提升對市場變化的洞察力和響應速度,更好地服務客戶在華深耕和出海開拓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