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出版發行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學習輔導百問》(下稱《輔導百問》),對“如何理解到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出回答。《輔導百問》提出,大家普遍認為,應當按2020年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的標準,將人均GDP超過發達國家門檻(2萬美元以上)、實現2035年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作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衡量標準。
《輔導百問》指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必須準確把握和合理界定“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前,國際上對中等發達國家沒有明確定義,但主要國際組織會在年度報告中列出發達國家(地區)名單。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名單應用較廣,主要是依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人類發展指數(HDI,綜合衡量人均國民總收人、人均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等確定。
2020年IMF認定的發達國家(地區)有39個,人均GDP普遍超過2萬美元,人均GDP最低的希臘為1.76萬美元。2024年IMF認定的發達國家(地區)有41個,部分新進入國家人均GDP超過2.5萬美元,人均GDP最低的拉脫維亞為2.34萬美元。基于發達國家2024年2.34萬美元的門檻值,按照2%左右的名義增速逐年調整(2000—2020年發達國家門檻值年均提高2%左右,2020—2024年年均提高7.5%左右),預計到2035年發達國家的門檻值將達到2.9萬美元左右。
《輔導百問》指出,考慮到發達國家門檻值調整、國內物價水平和匯率變動等不確定因素,為科學設置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必須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準確把握和合理界定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要求。大家普遍認為,應當按2020年提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時的標準,將人均GDP超過發達國家門檻(2萬美元以上)、實現2035年人均GDP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作為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衡量標準。
《輔導百問》強調,我國有條件有能力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達國家水平”目標。按照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2020年不變價)的遠景目標倒算,考慮總人口預計到2035年將年均減少0.20%左右,“十五五”和“十六五”時期GDP需要年均增長4.17%。統籌考慮要素供給、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等各項條件,未來10年我國GDP潛在增速完全有條件支撐年均4.17%的增長。
《輔導百問》指出,只要我們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堅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消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充分釋放經濟增長潛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就完全能夠實現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