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前8月我國汽車產量突破2000萬輛,同比實現雙位數增長。“十四五”期間,汽車產業已躍升為中國第一經濟支柱,產業鏈上下游生產總值約占全國GDP的10%。
迅猛發展的汽車產業,催生了一批“汽車產業大省”。從今年前8個月各省份汽車產量看,廣東以177.69萬輛位居全國第二名。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汽車產業大省產量排名的背后是統計口徑的變化。從今年開始,國家統計局正式調整了地方汽車產量的統計方式,統計口徑由此前的“企業法人所在地”改為“生產地”。
受此調整影響,曾連續9年摘取全國汽車產量桂冠的廣東,目前未能繼續位居第一。但是,以比亞迪、小鵬、華為等企業為代表的廣東汽車產業鏈和創新鏈,正在快速發展中布局全國乃至全球,正加速在技術創新、品牌打造、生態建設、市場開拓等方面取得突破,力圖從“中國汽車產量第一省”邁向“中國汽車產業第一省”。
汽車產量統計口徑之變
2024年,廣東全年汽車產量570.74萬輛,位居全國第一。但從今年一季度開始,從各省汽車產量來看,廣東已不是第一名。不過,這并非意味著廣東汽車產業“縮水”。
從今年開始,國家統計局正式調整了地方汽車產量的統計方式,以“生產地”作為統計口徑,取代了之前“企業法人所在地”的統計方式。近年來,出于產能擴張、市場拓展等因素的考慮,比亞迪、廣汽等廣東車企逐步在省外設置生產基地,如比亞迪在合肥的“超級工廠”規劃年產能132萬輛,比亞迪長沙新能源汽車產量規劃總產能也達每年90萬輛。
統計口徑調整后,這些外地工廠的產量便不再計算入廣東的汽車產量,因此出現了數據波動。
業內人士指出,此番統計口徑調整,有助于適配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更利于從全國大局了解和統籌全國汽車產能。這也意味著,單純看產量數據,已不足以全面、客觀地評估一個地區的汽車產業總體競爭力。
對廣東而言,這種競爭力的一個新表現是,從“汽車生產大省”轉向“汽車產業輸出大省”。參考國際經驗,美國、日本、德國、韓國汽車產業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都出現了產能布局對外輸出的情況,以便降低生產、運輸成本,更靠近新興市場。其中,豐田汽車在全球構建了14個生產基地,并通過日本田原工廠提供技術標準,形成“高端技術+區域產能”的雙輪驅動模式。
廣東汽車產業實力升維
新統計口徑下,產量數據有所波動,但廣東汽車產業競爭力卻仍呈加速提升之勢。從產業趨勢看,當前汽車產業的競爭更偏向科技競爭屬性,智能網聯早已成為汽車產業競爭的勝負手,而這也正是廣東汽車產業的“殺手锏”所在。
當前,廣東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已構建起覆蓋主機廠、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傳感器等關鍵配套供應商、創新平臺機構、網聯技術服務方、第三方行業組織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發展勢頭強勁。作為國內探索自動駕駛起步最早的城市之一,廣州自動駕駛已開放1298條測試道路,在全國排名第一,今年廣州還成為國內首個車聯網車載終端應用突破一萬輛的城市。
作為具身智能體的最佳形態之一,汽車是AI技術與實體產業“雙向奔赴”的范例。近年來,廣東汽車產業聚焦算力芯片、AI大模型、AI汽車、AI機器人以及飛行汽車等五大領域,無論在技術創新還是商業場景落地上,均在國內居于領先。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兼聯席總裁顧宏地日前表示,小鵬在物理AI上的投入,已經幫助公司在智能駕駛領域實現革命性能力提升,公司即將正式公布小鵬首個量產“Robotaxi產品”的最新進展。
業內人士認為,依托集群優勢與政策支持,廣東已逐漸成為全國乃至全球智能網聯汽車的重要策源地。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廣東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和與全球制造業深度嵌入的優勢,正在向全球輸出其汽車產業競爭力。今年9月,小鵬汽車正式官宣歐洲本地化生產的重要規劃,首個歐洲本地化生產項目在奧地利格拉茨麥格納工廠正式啟動。比亞迪也在日本構建混動與純電共建的新能源產品矩陣,進一步拓展乘用車與商用車并行的完整生態,助力品牌與產品影響力在日本全面提升。
這是廣東汽車產業發展勢能積蓄到一定階段的必然擴張現象,也表明廣東汽車產業正加速切換到一個競爭力升維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