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至IPO前夕的宇樹,站在賽道“聚光燈”下。
當前,在國內已經披露IPO進程的機器人企業中,宇樹給出了最為明確的時間線:2025年年底前向證券交易所提交IPO申請。宇樹站在離IPO最近的地方,也成為所有后來者的參照物。近日,第一財經記者采訪魔法原子、松延動力、機構投資人等多方產業人士了解到,部分企業正在通過不斷壓榨性能和降低售價追趕宇樹,也有一些企業正在期待宇樹IPO的資本放大效應。
在這場看似同頻的競爭中,企業們正在尋找各自的落腳點。有人死磕性能,有人選擇押注價格,有人期待資本放大效應。宇樹的IPO或許在今天被行業視作重要節點,但真正決定賽道走向的,或許不是誰跑得更快,而是誰能跑得更久。
對標宇樹,成為宇樹?
“這張臉做得太獵奇了。”
在剛剛結束的IROS(機器人學術頂會)上,宇樹最新發布的機器人H2首次公開展出。這個身高一米八的全尺寸人形機器人與以往產品最大的不同,是披上了“人皮”。第一財經記者近距離觀察后注意到,H2頭部為定制模具,嘴部與鼻子為固定樣式,雙眼處摳出了兩個洞,洞中裸露出攝像頭。

一位機器人租賃商向記者評價道,H2的臉實在算不上“栩栩如生”,“但足夠獵奇也是它的競爭力,還是有很多想吃螃蟹的人來問我們租賃的價格,想用在商店開業剪彩、商場活動等場景,但現在這款機器人還沒有貨”。
他預估H2年底交付后的定價可能在10000元/天。“具體定價還要根據市場需求來調整,可能更貴,也可能更便宜。”
H2周圍,是宇樹的全系列產品,包括一米八的“大人形”H1、一米三的“小人形”G1、一米二的輕量化人形機器人R1,以及消費級和工業級的四足機器狗Go1和Go2。
“這是目前市場中一個比較標準的全矩陣產品布局。”魔法原子副總裁、研發負責人陳春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小人形和消費級四足在商演、導覽、租賃市場的商業需求已經被證明,這是目前機器人企業最快能夠實現商業化的途徑,大人形和工業級四足狗則幫助企業完成生態卡位,在特定的場景中“秀一秀肌肉”。
10月上旬,魔法原子發布了四足機器人MagicDog Y1,這款奔跑速度達6m/s的行業應用四足機器狗,也讓魔法原子基本完成了和宇樹的產品線對標。根據魔法原子官網信息,當前魔法原子的產品線包括了小人形Z1、大人形Gen1和消費級四足機器狗MagicDog以及工業四足Y1。

產品線對標并不是陳春玉的最終目的。“宇樹當前的品牌影響力已經形成,我們如果想要在同一市場中競爭,需要強調差異化,比如AI能力。”他說,從硬件維度看,目前各家的人形與四足機器人都已進入可復現階段,真正拉開差距的,是AI架構的系統設計。
魔法原子當前采用的機器人大腦模型架構為快慢雙模協同架構,前者負責瞬時避障與姿態穩定,后者處理語義理解與任務規劃,形成類似人類大腦和小腦協作的控制體系。“我們希望用一個好部署、可行的架構先投入使用,然后再進行快速迭代。”陳春玉說。
不過,并非所有企業都選擇在AI層面加碼。一些廠商正在嘗試以更低的價格切入市場,希望通過成本優勢搶占商演和租賃等標準化場景。
10月23日,松延動力發布身高不到一米的小尺寸小布米Bumi,該產品以9998元的預訂價格將人形機器人的購買門檻拉至萬元以內。一天之后,加速進化推出機器人Booster K1,首批100臺限時售價2.99萬元,和宇樹R1的起售價相同。
在產品線上對標宇樹,在價格上“卷”宇樹,現階段已成為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標配”策略。但要和競爭對手形成真正的分水嶺,還需要再看“內功”。
極限性能和交付能力尚未對齊
在談及性能問題的時候,陳春玉并不避諱和宇樹進行對比。
“宇樹自研的電機實際上是他們最穩定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他向記者表示,硬件的工程性問題仍然是機器人研發的核心難點,尤其是在整機設計和極限工況測試階段。“只有把整機推到極限狀態,才能暴露出結構和傳動系統中的問題。”
極限測試,是競爭對手們在機械性能上向宇樹看齊的重要手段。陳春玉透露,魔法原子測試的極限工況包括零下20攝氏度的極冷、55攝氏度的極熱等場景。“我們希望在硬件相對穩定的基礎上,讓算法團隊去研究極限工況,把它作為可靠性測試的關鍵指標。”在他看來,這種通過暴露問題反向推動迭代的方式,是魔法原子在性能上向宇樹看齊、試圖超越的關鍵。
過去,“好用”是拉開宇樹和競爭對手的最大競爭力。一位廣州高校機器人實驗室的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此前他也體驗過眾擎的機器人,但發現該品牌的機器人只能給客戶提供一個遙控器,接口開放程度也不高。“這就導致了我們只能用它做一些簡單的運動算法部署,走幾步路,復雜的運動根本無法實現。”他告訴記者,自己設計了一套舞蹈的部署算法,最后只在宇樹的本體上復現成功了。
一位接近眾擎的業內人士透露,眾擎當前處于“爆單”的狀態,但這并非完全因為訂單量激增,交付能力同樣成為制約企業擴張的關鍵因素。
宇樹的早期投資人趙楠曾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在2020年左右,王興興就有強烈做自己工廠的意愿。“因為就目前的市場規模來看,很多人還停留在‘手搓’零部件的狀態,對機器人產品的一致性、穩定性和落地交付都有影響。”他評價,從現在的發展規模來看,這是宇樹能夠實現穩定交付關鍵的一步。
姜哲源透露,當前松延動力也在建設工廠的過程中。“我們的小布米機器人目前全是我們自己做的,沒有開放任何外部代工。”他也表示,就目前松延動力的交付規模和宇樹還有一定差距。“我們的工廠目前還是手工線為主,有很大提升空間。”
“宇樹在工程化能力和商業化路徑上的優勢,確實是不能否認的。”談及競爭,陳春玉說,魔法原子更希望在清晰認知差距的基礎上找到自己的節奏。“我們不會盲目去大肆切入C端的場景,但會在性能和成本之間持續打磨,讓產品具備更好的可復制性和可交付性。”

行業還有哪些期待
同為“杭州六小龍”之一的云深處在十月上旬也發布了人形機器人DR02,相比宇樹的消費級策略,這款人形機器人沿襲了此前云深處的布局策略,依然聚焦的是工業、巡檢等行業場景。
一位GP機構的董事長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盡管今年為止,云深處的營收已經有顯著的同比增長,但和宇樹十億元營收的量級仍有較大差距,并透露云深處當前也在尋求上市等資本市場的機會。對于詳細的上市進展和規劃,云深處相關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回復稱暫不清楚。
宇樹的上市,被投資人視作一個積極的信號。“對于我們來說,更關心如何退、什么時候退出,宇樹作為中國乃至世界人形機器人的一個明星標的,它的資本化路徑為整個賽道提供了可參照的范本,也讓投資人看到了兌現預期的可能。”上述董事長說。
姜哲源說,宇樹的IPO對于行業來說是一個標志性事件。“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考慮,但宇樹的IPO對市場來說是有一個重大的有利影響的。”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判斷明年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熱情能夠推動行業放量,供應鏈層面有望進一步壓縮成本。

但行業的健康發展不應只依賴于單一標桿企業的帶動。“市場會期待宇樹IPO成功,也不希望市場上只有一個宇樹。”陳春玉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形機器人市場的潛力足夠大,未來會出現多樣化的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有人專注輪式,有人專注雙足,有人做C端,有人深耕B端。只要能在不同場景中找到確定性價值,這個市場就能容納足夠多的公司。”
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也承認,宇樹在運動控制層面確實有優勢。“但我們認為,機器人的真正價值在于上肢的作業能力,而不僅僅是移動得穩、跑得快。”姚卯青說,相比運動控制,作業操作的復雜度要高出兩個數量級以上。“這需要系統性地打磨硬件、算法和數據,靠的是工程積累,而不是短期Demo,具身智能是一個長期的產業,需要一定耐心。”
盡管宇樹可能率先登臺,但具身智能行業幕后的布景仍在搭建,資本、技術、供應鏈與耐心都是這場演出的必需品。“真正的終局,不是看誰搶到第一波掌聲,而是看誰能撐到帷幕落下之后。”上述董事長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