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母機被寫入“十五五”規劃建議。
10月28日,新華社發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其中提出,將完善新型舉國體制,采取超常規舉措,全鏈條推動包括工業母機在內的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
“新型舉國體制”、“超常規舉措”、“全鏈條推動”,這三個詞充分體現了中國發展工業母機等關鍵核心技術的決心,國產高端裝備有望加速突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高端數控機床作為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方向之一被提及。政策側重于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其創新發展。
從“十四五”規劃中“高端數控機床”這一重點產業,升級為“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工業母機”這一產業生態;從“推動創新發展”升級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政策表述的轉變顯示出更宏大的視野和更堅定的決心。
工業母機指用來制造機器的機器,是生產工業裝備的必要工具,通常特指機床。工業母機作為制造業的“心臟”,已成為當今世界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
?高端數控機床?是工業母機中具備高精度、高效率、高復雜性特征的機床,如五軸聯動機床等,主要用于精密零部件的加工。
工業母機產業鏈條長,覆蓋面廣。上游涵蓋機床機架、傳動系統、功能部件、數控系統等零部件;中游主要包括金屬切削機床、金屬成形機床及特種加工機床等產品類型;下游則廣泛應用于汽車制造、航空航天、工程機械、軍工裝備、3C電子等關鍵工業領域。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床生產國和消費國,機床產值與消費規模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智研咨詢數據顯示,中國工業母機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6313.62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7128.96億元。
根據德國機床制造商協會數據,2024年中國機床產值約266億歐元(約合人2202億元民幣),占全球約34%,2004-2024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1%。
貿易結構的變化,也反映出國產機床競爭力的提升。2019年,中國機床工具出口金額首次超過進口金額,此后貿易順差不斷增長。
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機床工具商品出口額為217.2億美元,同比增長4%;進口額為101.6億美元,同比下降8.6%;貿易順差達115.6億美元,同比增長18.4%。
目前,包括金屬切削機床在內的九個機床品類均已實現貿易順差,意味著中國機床產品全面走向世界,在全球市場上的接受度和競爭力正在穩步提升。
中國在中低端機床領域已基本實現國產化,但在高端市場,德國、日本等外企仍憑借深厚技術,仍積累占據主導地位。
“十四五”期間,隨著國家政策持續加力,國內主要機床企業也在不斷加大對關鍵功能部件的研發力度,推動國產化水平逐步提升。
據界面新聞不完全統計,國內工業母機相關上市龍頭,包括華辰裝備(300809.SZ)、華東數控(002248.SZ)、青海華鼎(600243.SH)、秦川機床(000837.SZ)和國盛智科(688558.SH)、華中數控(300161.SZ)、科德數控(688305.SH)、沈陽機床(000410.SZ)等。
在高端化和國產替代方面,科德數控今年上半年推出了五軸車銑復合加工中心新機型KMU180T,并已實現首單簽約。據其半年報披露,五軸臥式加工中心及五軸臥式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的新簽訂單占比已達到約30%。
五軸聯動機床是高端數控機床的典型代表,屬于工業母機技術金字塔頂端的核心裝備。
此外,科德數控研發的GNC60總線開放式高檔數控系統,是國內唯一經國家檢測機構確認自主掌握全部源代碼的數控系統。該成果標志著國產高端五軸機床擁有了真正自主的“大腦”,擺脫了對國際進口系統的依賴。
科德數控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其已實現五軸數控機床及高檔數控系統、電主軸等關鍵功能部件的研發與生產,自主化率高達85%,國產化率超過90%。
在智能化方面,華中數控于今年4月發布全球首臺集成AI芯片與AI大模型的新一代智能數控系統“華中10型”。該公司稱,這是世界首臺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的智能數控系統。
目前,中國高端數控機床產業已形成區域集聚發展格局,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以及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區域依托自身稟賦形成差異化優勢。
長三角地區產業鏈條完整,覆蓋從鑄件、功能部件到整機制造的全流程,并憑借產學研協同與外資企業集聚的優勢,在高精度機床與五軸聯動系統領域保持領先。
今年1月,由上海市莘莊工業區牽頭發起的“上海工業母機產業鏈協同創新發展聯盟”正式成立,聯合上海交通大學、航天科技等30余家單位,共同建設五軸機床檢測平臺與工業AI研究院,進一步強化區域協同創新能力。
今年9月的工博會上,上海交大智邦全球首發了“思源智控”智能體機床μAI。這是數控機床本體、AI Agent和世界模型的結合體,實現了全球首個“零人工經驗”的加工路徑自主生成。
相關工作人員對界面新聞等媒體表示,該技術可將復雜零部件的工藝規劃效率提升40%-60%,對縮短航空航天等關鍵領域核心零件的制造周期具有重要意義。
珠三角地區以高速鉆攻中心、PCB專用機床、精密模具加工設備為核心優勢,區域內民營企業包括創世紀(300083.SZ)等,正在積極響應下游電子信息、汽車等產業集群需求。
環渤海地區則聚焦于重型數控機床、齒輪加工機床、大型龍門機床等高端裝備領域,依托科研資源與國有制造基礎,在重型機床與軍工裝備方面保持較強競爭力。
東北地區在大型數控車床、銑床、軍工專用機床及礦山能源裝備方面具備傳統優勢,技術積淀深厚。以沈陽機床、大連機床等為代表的企業,曾在重型機床設計與制造領域領先全國。
“十四五”期間,中國持續加大對工業母機領域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發展。
今年9月,國家標準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方案》(下稱《方案》),進一步明確了工業母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方案》要求,到2026年,工業母機高質量標準體系基本建立,以高質量標準體系建設促進工業母機產品質量提升和設備升級換代,以高水平標準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制修訂標準不少于300項,牽頭制修訂不少于5項相關國際標準,國際標準轉化率達90%,標準供給結構更加優化。
在政策支持與技術突破的雙輪驅動下,工業母機行業正迎來重要發展機遇,國產替代空間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