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領域突破。
當地時間10月28日,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在最新GTC主題演講中,以“大舉投資AI基礎設施,確保美國領先地位”為核心,發布涵蓋6G通信、量子計算、AI工廠、機器人技術等多領域的重磅成果,并披露英偉達未來業務增長藍圖,彰顯其推動全球技術變革與美國產業回歸的決心。
黃仁勛在演講開篇便強調生態合作的重要性,致謝全球合作伙伴,并回顧英偉達30年技術深耕歷程:從發明GPU與CUDA編程模型,到推動“加速計算”成為新一代計算模型,成功突破摩爾定律與德納德縮放的物理限制。目前,CUDA生態已構建350余個專用庫,覆蓋計算光刻、數值優化、醫學影像、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成為支撐各行業技術升級的核心底座。
6G通信:聯手諾基亞重塑技術主導權
在演講中,黃仁勛宣布英偉達與電信設備制造商諾基亞達成戰略合作,推出全新產品線“英偉達Aerial RAN Computer Arc”,以確保美國在6G時代的地位。該產品基于Blackwell GPU、ConnectX網絡與Aerial CUDA-X庫構建,首次實現“軟件定義、可編程”的無線通信與AI協同處理能力。
據透露,諾基亞未來基站將全面采用英偉達Arc,且該產品兼容諾基亞現有AirScale基站,可支持全球基站的6G與AI升級,助力美國重新主導電信技術標準。
量子計算:發布NVQ Link,構建“GPU-量子”協同架構
黃仁勛指出,量子計算已迎來“邏輯量子比特”突破,而將量子計算機與GPU超級計算機深度連接,是實現量子糾錯、AI校準與協同模擬的關鍵。為此,英偉達正式發布NVQ Link互連架構,包括實現量子計算機的精準控制與校準,支持QPU(量子處理單元)與GPU超級計算機的混合模擬;具備可擴展性,從當前數百個量子比特擴展至未來數十萬量子比特;
依托CUDA-Q編程模型,實現QPU與GPU間微秒級數據交互,滿足量子計算低延遲需求。
黃仁勛表示,目前已有17家量子計算企業及8家美國能源部下屬實驗室(如伯克利、橡樹嶺實驗室)加入該生態,共同推動量子計算與AI、經典計算的融合應用。同時,美國能源部將與英偉達合作建造7臺AI超級計算機,聚焦基礎科學研究。
AI技術:定義“AI工廠”,揭示雙指數增長邏輯
黃仁勛在演講中表示,大眾要打破“AI=聊天機器人”的認知誤區,他指出,AI的核心價值在于重塑計算棧與生產力模式:從傳統“手工編碼軟件+CPU”轉向“機器學習訓練+GPU”,且AI已從“工具”進化為“能使用工具的工作者”。例如,英偉達內部全員使用的Cursor AI系統,可提升軟件工程師數倍生產力;Perplexity的AI能通過網頁瀏覽器完成假期預訂、購物等任務,機器人出租車中的AI司機則以汽車為工具實現自主駕駛。
針對AI算力需求激增的挑戰,黃仁勛提出“AI工廠”概念:與傳統通用數據中心不同,AI工廠專注于生成“Token”(人工智能的計算單元,可標記文本、圖像、蛋白質、3D結構等),需具備“高智能、高速度、高效率”的Token生產能力。
黃仁勛認為,當前AI算力需求正面臨“雙指數增長”。為應對這一挑戰,英偉達通過“極端協同設計”(從芯片、系統到軟件棧全鏈路優化)推出Grace Blackwell平臺,實現性能與成本的雙重突破:相比上一代H200 GPU,Grace Blackwell單GPU性能提升10倍,而Token生成成本降低10倍,成為當前“成本最低、性能最強”的AI算力解決方案。
業務增長:新產品訂單驚人,美國制造回歸提速
演講中,黃仁勛透露了英偉達驚人的業務增長態勢:截至目前,Blackwell GPU已出貨600萬個,且公司已獲得截至2026年的累計5000億美元訂單(含下一代Ruben平臺),這一數額相當于上一代Hopper GPU全生命周期訂單的數倍,且不包含中國及亞洲市場。
在制造端,英偉達加速“美國制造”布局:亞利桑那州工廠已全面投產Blackwell系列產品,包括Extreme Blackwell、GB200 NV Grace等。黃仁勛強調,特朗普“制造業回歸”倡議為國家安全與經濟增長奠定基礎,而英偉達通過“數字孿生”技術(如Omniverse平臺)優化工廠設計與運營,實現“先數字化仿真、再實體建造”的高效模式。例如,富士康在得克薩斯州休斯敦建設的英偉達AI基礎設施工廠,便通過Omniverse完成虛擬組裝、機器人訓練與流程優化,應對勞動力短缺與技能差距挑戰。
生態合作:覆蓋開源、網絡安全、機器人等多領域
為構建更開放的AI生態,黃仁勛宣布英偉達成為“開源模型最大貢獻者”,目前有23個開源模型(涵蓋語言、物理AI、生物學等領域)位居行業榜首,下載量可觀,助力初創公司與研究機構實現領域專用模型開發。同時,英偉達深化跨行業合作,包括與網絡安全巨頭CrowdStrike聯手,打造“云端+本地”AI安全代理,實現威脅的實時檢測與響應;同時與Palantir合作,加速結構化與非結構化數據處理,為政府與企業提供光速級安全洞察;而在機器人領域,與Figure、馬斯克旗下人形機器人團隊、Agility(倉庫自動化)、強生(手術機器人)、迪士尼(娛樂機器人)合作,基于Omniverse平臺實現機器人的數字孿生訓練與物理AI應用,推動輪式機器人(如自動駕駛出租車)與人形機器人的商業化落地。
此外,英偉達發布自動駕駛平臺“Drive Hyperion”,憑借3組環繞攝像頭與雷達、激光雷達的冗余設計,實現最高安全級別的感知能力,已被梅賽德斯-奔馳采用,未來將支持全球車企打造商用、乘用及機器人出租車產品。
黃仁勛在演講結尾強調,當前全球正經歷“從通用計算到加速計算”“從手寫軟件到AI”的雙重平臺轉型,英偉達將持續通過技術創新與生態合作,推動AI基礎設施、6G、量子計算、機器人等領域的突破。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