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頭部具身智能機器人企業披露大額訂單,背后的買家以制造業企業為主,產品的落地場景多為工業領域。
人形機器人頻頻“進廠打工”,是否真的已能勝任工廠環境?其商業化落地進展究竟如何?證券時報記者采訪了解到,人形機器人“進廠”僅是第一步,目的在于連接真實場景數據,基于數據完成技術迭代與升級。業界人士認為,當前人形機器人的訂單大多屬于“試點驗證”的性質,離“商業性價比”仍有差距。
人形機器人頻獲大單
近期,人形機器人億元級或千臺級訂單頻繁出現。據不完全統計,已有7家人形機器人企業官宣斬獲超億元或千臺以上訂單,包括優必選、智元機器人、宇樹科技、智平方、星塵智能、松延動力、原力無限等。
10月,優必選宣布旗下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全年已獲得超6.3億元訂單;智元精靈G2機器人拿下智能產品ODM(原始設計制造商)頭部企業龍旗科技數億元訂單;阿里前高管創業的原力無限宣布與時華文旅控股集團簽下2.6億元的訂單。松延動力也于近日披露,今年上半年已斬獲超2000臺的商業化訂單,合同總額預計突破1億元。
9月,星塵智能與仙工智能達成人形機器人千臺級訂單戰略合作,據媒體估算,訂單金額約5億元;智平方與深圳慧智物聯達成戰略合作,未來三年將在惠科全球生產基地部署逾1000臺具身智能機器人,合作訂單金額接近5億元。
這些訂單背后的買家,多為制造業領域企業,其次為高校、政府單位,產品落地以工業場景為主,高校科研、文娛導覽場景其次,此外還有商業銷售、倉儲物流、交通疏導等場景。
以智元機器人為例,在與龍旗科技的合作中,智元精靈G2前期將重點應用于平板產線,實現具身智能機器人在消費電子組裝制造場景的批量落地。智平方輪式雙臂AlphaBot(愛寶)系列機器人將進入惠科全球生產基地,覆蓋從倉儲物流、上下物料、零部件裝配到質檢測試等全流程。優必選今年有多筆訂單來自車企,今年3月東風柳汽宣布在其汽車制造工廠內部署20臺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
宇樹科技的訂單也以B端為主,包括科研類高校、政府以及企業,企業方面包括傳媒、公共安全以及供應鏈企業等。據第三方機構統計,宇樹科技2021年4月8日至2025年3月17日的百余筆中標項目中,科研類高校成為主要買家,近30所院校通過公開招標采購宇樹產品,基本覆蓋機器人研發的全鏈條。
“進廠”僅是第一步
工業場景被視為最適合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落地的場景,然而,人形機器人“進廠”始終存在爭議:效率遠低于人工、成本難與人工競爭、通用性技術拐點仍不明確……當輪式機器人已可承擔多數工作,人形機器人是否真有必要進工廠“打工”?
多位一級投資人和人形機器人廠商認為,人形機器人最大的想象空間在于進入家庭,但B端先行也是一個必經階段。目前人形機器人被引入工業場景,主要目的在于獲取真實場景數據,基于數據完成人形機器人技術迭代與升級。
艾想投資合伙人張磊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機器人的發展趨勢不可逆,無論是機器人廠商還是企業買家,投資的都是機器人的未來,也就是說,落地還需要時間。工廠是看重機器人的“解決方案”,而非“人形”這一形態,比如在輪式、履帶式機器人上增加機械臂,用“成熟形態+新增功能”降低研發與場景落地成本。
“事實上,工廠場景下機器人‘是否人形’并不是關鍵。目前對于機器人的上半身承擔核心操作終端功能,業界的爭議不大,爭議主要集中在下半身,移動方式是雙足還是輪式。”一名一級投資機構負責人對證券時報記者分析。
該負責人指出,輪式機器人的優勢是成本低、穩定性強,穩定性優于雙足機器人,但雙足人形機器人近年因資金涌入多、產業鏈趨于成熟,成本下降幅度比輪式更快。目前部分雙足機器人成本已與輪式接近,且雙足機器人穩定性提升速度極快,因此越來越多的工業場景愿意引入雙足機器人。
智元機器人合伙人、高級副總裁、具身業務部總裁姚卯青近期接受證券時報等媒體采訪時表明,足式機器人與輪式機器人在工業場景的定位不同,輪式機器人在地面平整、通過性強的工廠更有優勢,其續航長、穩定性高、成本低;足式人形機器人則在通過性差的環境中更適配。當前人形機器人進入真實場景,核心目標是獲取高質量真機數據,這也是智元技術路徑的關鍵。
智平方創始人兼CEO郭彥東也公開表示,未來三年的競爭,將是“真實場景閉環”的競爭,哪家公司的機器人能在更多真實的商業場景中部署、工作,并源源不斷地將作業數據反哺給模型、硬件進行迭代優化,哪家公司就能構筑起他人難以超越的護城河。
尚有障礙要跨越
業內人士認為,以人形機器人目前的能力,尚不足以處理多種通用任務,且在量產、技術、場景等方面還有不少障礙要跨越。
快思慢想研究院創始院長田豐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國內人形機器人廠商存在品控鴻溝、量產瓶頸、人才缺口以及倫理鴻溝等四大堵點。
“在品控問題上,高性能核心零部件的規模化、一致性供給,對精度、力矩、壽命要求極高,小批量試制與大規模量產之間存在巨大的品控鴻溝。量產方面,系統集成與測試的復雜度帶來挑戰,上千個零部件組成的動態系統,其標定、調試、整機老化測試和故障診斷體系尚未成熟,導致交付周期長、后期維護成本高。”田豐指出。
缺乏必要應用場景亦是當前行業面臨的共同問題。張磊表示,當前人形機器人行業的共性瓶頸是場景的必要性不夠,由此導致“場景—銷量—成本”的良性循環無法實現。“落地場景必要性不夠強,導致產品銷量上不去,銷量低則生產成本高,高成本又進一步抑制購買需求;同時,缺乏場景,行業則會缺乏數據迭代支撐,導致產品迭代速度慢,無法完成商業閉環。”
技術層面,可靠性不足等問題亟待解決。近期,特斯拉Optimus仍因手部技術瓶頸,可能不得不將第三代人形機器人Optimus設計定型的發布時間延期至明年。優必選在今年7月發布全新全尺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2時表示,數據、模型適配與產線效率是人形機器人落地工廠的瓶頸。
“尤其是在精密裝配領域,以汽車總裝車間為例,零部件裝配、螺絲擰緊等臨場操作,對機器人構成兩大挑戰,一是靈巧手需提升精細操作能力,涵蓋抓取等基礎技能及識別定位能力;二是產線對效率要求嚴苛,流水線上每個工位都有嚴格時限,而機器人速度達標的難度極大。”優必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焦繼超在媒體溝通會上坦言。
在田豐看來,人形機器人行業確實存在“泡沫”,但這是一種技術突破前夜的“正常泡沫”,制造業愿意押注人形機器人,背后是硬科技資本對未來新型勞動力市場的提前布局。“真正的風險不在于過熱,而在于部分機器人企業玩家可能無法跨越‘工程化死亡谷’。”田豐坦言。
“當前的訂單多屬于‘試點驗證’性質,離‘商業性價比’仍有距離。我們需要明白,試點項目的核心目標不是計算ROI(投資回報率),而是為了共同定義未來規模化產品的技術規范和場景邊界。”田豐強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