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全球化動力和阻力膠著,但動力仍然勝過阻力。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經濟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為經濟全球化再度加速蓄積了強勁動能。”2024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秘魯利馬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書面演講,深刻洞察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為亞太高質量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謀大勢、擔大義、行大道。中國作為亞太大家庭的一員,堅持科技成果造福全人類理念,深化同各方綠色創新合作,積極推動亞太實現更高質量、更具韌性的發展。
點燃數字經濟發展引擎
浩渺的太平洋之濱,南美首個智慧港口和綠色港口秘魯錢凱港一片繁忙景象。
碼頭上,藍色巨型自動化橋吊精準運作,智能駕駛集裝箱卡車來回穿行;中央控制區內,碼頭生產操作系統將作業計劃分發至橋吊、軌道吊與集裝箱卡車等設備,指揮其自動作業……秘魯青年辛西婭·賈斯帕坐在電腦屏幕前,指尖輕點,便完成了集裝箱吊具與貨輪甲板的毫米級對接。
錢凱港的開通,將中秘兩國間的單程海運時間縮短至23天,物流成本節約20%以上。碼頭上的自動化作業畫面,正是錢凱港依托物聯網、數字孿生、人工智能等技術集成,通過“算力驅動”模式,實現港區全天候高效精準運行的生動體現。
在泰國“東部經濟走廊”一帶,坐落著中企與泰國共建的首個數字自貿區。在這里,跨境商品配備交易單、支付單、物流單,“電子化三單比對”可一次核驗放行,大幅提升通關效率。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商品從入境泰國到配送至消費者手中的過程可追溯、可關聯。商家側全鏈路清關申報,監管側全鏈路數字化管理,使得中泰跨境電商履約時效從過去的10天縮減至3天。泰國國家研究院泰中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蘇拉西·塔納唐認為,數字技術不僅帶來效率革命,更重塑了亞太地區的產業生態。
創新是亞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中國深入推進數字經濟創新發展,協同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提出亞太經合組織數字鄉村建設、企業數字身份、利用數字技術促進綠色低碳轉型等倡議,并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牽引,推動國際合作,不斷為亞太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發展注入動能。
數據作為數字經濟的關鍵要素,在創新發展和公共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方發布《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倡議》,就各方普遍關切的數據跨境流動治理問題提出了建設性解決思路,明確中國促進全球數據跨境流動合作的立場主張,倡導秉持開放、包容、安全、合作、非歧視的原則,推動構建開放共贏的數據跨境流動國際合作格局,促進數據跨境高效便利安全流動。
在墨西哥前駐華大使李子文看來,中國在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技術發展等領域居于世界領先地位,有能力也有意愿為推動全球數字經濟治理貢獻力量,包括墨西哥在內的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可與中國在這些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厚植亞太增長綠色底色
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北部,占地面積超過690平方千米的齊拉姆紅樹林保護區,擁有逾590種動植物,其中數十種為瀕危及重點保護物種。
自2022年起,中企與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以及尤卡坦州政府攜手,在保護區內啟動“科技為自然”數字技術合作項目。項目一期在保護區內采集音視頻數據,在云平臺使用人工智能分析處理數據,進而監測生物多樣性指標,為物種保護和生態研究提供堅實的技術支持。據尤卡坦州政府統計,截至2025年4月,上述項目已識別出147個物種,其中包括在當地首次記錄并確認的共16只美洲豹的活動蹤跡。
芝拉塔水庫靜臥在印度尼西亞西爪哇省的群山間。碧綠的水面上,一片片方形“島嶼”通過電纜組成的“道路”與岸上相連,形成一道獨特風景。由中企承建的芝拉塔漂浮光伏發電項目,是印尼首個也是東南亞最大的漂浮光伏項目,目前發電量占印尼新能源發電總量的25%。印尼—中國伙伴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維羅妮卡·薩拉斯瓦蒂表示,與中國開展合作將進一步提高印尼在綠色能源領域的整體技術和管理能力。
在智利,中國品牌電動公交車規模化運營,為首都圣地亞哥提供低碳環保、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解決方案;在馬來西亞,中企助力該國民族品牌寶騰扭虧為盈,幫其建成電動車全產業鏈工廠并啟動生產……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三樣”出口快速增長,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增添動能,也為亞太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持。
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候任主席安德烈·科雷亞·多拉戈看來,中國已成為全球氣候行動中提供解決方案最多、貢獻最突出的國家之一。
中國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化綠色基建、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等領域合作,通過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廣大發展中國家提升能力建設。中國提出亞太經合組織綠色農業、可持續城市、能源低碳轉型、海洋污染防治等合作倡議,推動共建清潔美麗的亞太。
馬來西亞國會議員、區域策略研究所主席李健聰表示,多年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經濟議程,通過南南合作等分享相關經驗與技術,堅定推動氣候治理多邊進程,在亞太經合組織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智利中部奧伊金斯大區圣費爾南多市郊的一片農田間,飛手瑪麗奧莉·卡拉斯科正忙著給無人機“布置”除草作業。經過簡單的系數設置,這款由中企研發的智慧農業無人機自主規劃最優作業路線,將除草劑均勻地噴灑在地里。卡拉斯科贊嘆,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有效減少了農用化學品的使用,幫助農場實現了降本增效。
在新加坡一家高端醫療機構內,得益于中企研發的智能分析與隨訪系統,單例影像檢查數據計算時長被縮短到2至3分鐘,放射科醫生得以從重復性的影像比對工作中解放出來。在文萊,中企與文萊摩拉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北斗防疲勞監管系統”,可以對運輸過程中的安全隱患進行事前預防、事中預警和事后取證,加強駕駛行為監管。
中國一貫重視加強亞太經合組織框架下的科技創新交流與合作,促進地區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科技能力建設,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惠及各國民眾: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發布國際科技合作倡議,牽頭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共建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等創新平臺,推動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平臺全球開放共享;加快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因地制宜探索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在俄羅斯—亞洲工業家和企業家聯盟主席維塔利·曼克維奇看來,中國倡導的開放合作理念符合亞太乃至全球技術創新合作趨勢,能夠讓參與者普遍受益。
“創新是亞太經合組織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韓國中國經濟金融研究所所長全炳瑞表示,從打造互利共贏的“數字絲綢之路”,到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再到深入參與全球科技治理,中國理念與行動并舉,攜手各國共同構建亞太創新、可持續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