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談判完成5個多月,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正式簽署。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10月28日,在馬來西亞舉行第47屆東盟峰會期間,中國和東盟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簽署了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
據了解,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談判于2022年11月宣布啟動,2024年10月實質性結束。3.0版升級議定書在現有中國—東盟自貿協定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基礎上,全面拓展新興領域互利合作,加強標準和規制領域互融互通,促進區域貿易便利化及包容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共涵蓋九大領域,包括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標準和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海關程序和貿易便利化、競爭和消費者保護、中小微企業、經濟技術合作,體現了雙方積極引領國際規則制定、推動新興領域合作的共同意愿和行動。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商談和建立的自貿區,也是東盟的第一個自貿區,在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進程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中國—東盟自貿區從最初的1.0版發展到如今的3.0版,足見雙方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上的探索和努力。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議定書簽署后,雙方將分別履行各自國內核準程序,推動議定書盡早生效實施。
拓展新興領域合作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簽署,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再站上新起點。
“原來的全球化是以自由貿易和投資為特征,如今朝向區域一體化發展。”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和東盟是區域合作的代表,特別是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連續5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合作也伴有更高標準的開放程度,由此來看,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代表著全球化的新方向。
有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面臨諸多不確定性之際,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簽署是中國與東盟共同推動高質量開放合作的重要舉措。
華南師范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夏夢真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具有三個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近年來,逆全球化潮流抬頭,美國也祭出貿易保護主義大旗,在此背景下,中國和東盟達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體現了中國維護多邊貿易體系,希望跟東盟共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決心;其次,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有助對沖外部風險,因為該協定本質是通過不斷深化區域內的制度性合作以強化區域經濟韌性,為雙方中小企業提供更穩定的發展空間。在當前基于規則的國際經貿體系面臨嚴峻挑戰的背景下,中國和東盟都有強化區域經濟合作的需求,以降低對外部市場的依賴和風險。再者,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不僅是關稅層面的減免,它還體現出規則、標準和治理機制的整合,是更高層次、更高維度的制度性突破和升級,是解決貿易壁壘和沖突的‘亞洲方案’,體現出制度性創新的優勢。”
從聚焦貨物貿易降關稅,到拓展服務貿易擴市場,中國—東盟自貿區不斷升級,而且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瞄準的是規則標準融合。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意味著中國—東盟雙方已經走過了自貿區發展的初始階段,自貿區實現了從“貨物清單”到“規則引領”的轉變,并首次將規則互認置于框架內,在數字貿易領域統一電子發票標準,推動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機制,在綠色轉型方面建立碳足跡追溯體系,推動光伏組件標準互認等。
夏夢真也分析稱,東盟國家從來就不是整齊劃一,每個國家內部的規則并不一致,而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升級議定書的一大任務是突破規則的壁壘,比如雙方在綠色經濟領域的合作,通過努力消除環境產品和服務相關貿易壁壘、助推行業標準的互認等,以此打通中國和東盟在綠色經濟、綠色產能之間的合作。
中國和東盟在高標準規則下進行經貿往來,同時還拓展出更多新興產業的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不僅涵蓋傳統貿易投資領域,還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和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等9個領域。
王義桅稱,從傳統的貨物貿易到如今發展服務貿易,如今中國和東盟的貿易結構相較以往有較大的不同,因此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為更廣泛領域的合作提供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涵蓋了雙方合作潛力大的新興領域,其中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就尤為受到關注。
“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涵蓋的九大領域都是當下國際貿易的熱點問題,其中數字貿易和綠色新能源的發展急需雙方制定新的貿易規則來規避風險,引導雙方貿易順利進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張奕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
夏夢真則認為,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合作恰恰體現了中國和東盟優勢互補的經貿關系。以綠色經濟為例,夏夢真表示,今年初她到泰國調研時,就看到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和相關產業在當地蓬勃發展的一面,還帶動了泰國相關產業的發展。“這期間,中國的光伏、儲能電池等領域的技術和產能持續賦能,這不僅代表著中國高新科技企業的發展機遇,合作還將促進東盟國家相關產業鏈的升級,乃至加速它們綠色能源轉型的進程。”
為區域經濟注入強勁動能
身處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系仍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釋放出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的積極信號。
據中國海關總署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對東盟進出口總值5.5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9.6%,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6.6%,東盟繼續保持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
一直以來,中國和東盟都致力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雙方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系緊密,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隨著中國與東盟以及東盟國家多雙邊自貿協定的全面生效,關稅減讓效應、貿易便利化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區域內產業鏈供應鏈融合持續加深。前三季度,中國對東盟出口的紡織機械、紡織原料同比分別增長28.2%、13.4%,進口服裝同比增長9.3%;自東盟進口橡膠同比增長40.7%,出口輪胎等汽車零配件同比增長19.8%。
受訪專家不約而同提到雙方在產業結構上的互補性,稱合作能夠把各自資源稟賦優勢最大化。夏夢真表示,“中國向東盟國家提供制造業的中間品、數字技術、綠色裝備和市場資本等,東盟有著充足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另外,東盟還有廣闊的新興市場空間,這些都是雙方可以互補的領域。”
張奕輝也持相近的觀點。他表示,中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高素質的工人,以及充足的資本,東盟青年人口多,農業和礦產資源條件較好,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雙方距離相近,生活方式上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展望未來,他認為,中國和東盟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仍有潛力可挖,比如大量的中國半導體企業赴馬來西亞檳城投資設廠,也是經貿雙向奔赴的案例。
中國和東盟在產業上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雙方的經貿往來始終保持著良好增長的勢頭。在此現象背后,不能忽視相關制度安排帶來的支持作用。
“中國倡導自由貿易,而東盟多國也因自由貿易受益。”張奕輝稱,今年《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迎來了生效實施三周年,它促使中國和東盟之間的協作更加緊密,此外中國在積極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東盟一些國家也在其中,絕大多數東盟國家支持中國加入CPTPP。
基于中國對外開放合作的強烈意愿和積極參與未來貿易規則制定的態度,張奕輝分析稱,有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先例,未來中國或可能通過與東盟、拉美共同市場、海合會國家等全球南方國家合作,走中國特色的自貿區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