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網
黃翔
2025-10-28 12:27
據央視新聞消息,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獲悉,近日,該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員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純凈化制備技術,突破了可控核聚變用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用金屬基帶技術瓶頸,成功實現了高純凈噸級哈氏合金(C276)金屬基帶的工業化制備。可控核聚變裝置被譽為“人造太陽”,是人類探索未來清潔能源的重要方向。
光大證券認為,當前,可控核聚變行業已到資本開支擴張階段,且高價值量環節多具備高技術壁壘特征;伴隨項目招投標進展,產業鏈上核心公司將深度受益。1)AI驅動用電結構重構,聚變能源戰略價值凸顯,行業融資顯著提速。核聚變是指兩個較輕的原子核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大量能量的核反應過程。2)國內多路線百花齊放,步入招標大年。我國承擔了ITER計劃多個核心關鍵部件制造任務,正從ITER參與者逐步向產業引領者轉變。據光大證券統計測算,截至2025年9月,國內規劃或建設中的核聚變項目的總投資金額已超1500億元,行業進入資本開支擴張階段。
開源證券認為,可控核聚變技術路線百花齊放,磁約束、Z箍縮、FRC等技術路線均迎來重要變化。當前全球在運/在建的核聚變項目主要由公共資金主導,多采用磁約束技術路線;規劃中的核聚變項目主要由私營資本主導,技術路線趨于多元化;全球聚變競賽已拉開帷幕,各國聚變公司融資活動頻繁,美國科技巨頭亞馬遜、微軟等踴躍入局核聚變公司投資。參考當前國內裂變堆每年10GW級的核準建設節奏,若核聚變電站順利實現商業化,未來批量建設情景下年投資額或將達數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