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奇瑞全球創新大會在安徽蕪湖召開,會上發布的10余項全球領先技術與全球化創新體系戰略,引發行業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奇瑞集團的全球累計用戶超1772萬,海外用戶突破543萬,海外營收占比接近一半,這些數據不僅印證了企業全球化成果,更彰顯其從“國際化”向“全球化”跨越的決心。
從單一產品“出海”到全球化生態構建,從油車時代的技術積淀到新能源賽道的全面發力,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瑞汽車”)如何以創新為筆,書寫中國汽車工業的蝶變故事?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進奇瑞汽車,與董事長尹同躍進行深度對話,深入探討企業上市后的戰略布局、全球化拓展路徑、技術創新突破及組織管理升級等核心話題。
上市賦能
錨定三大增長曲線
談及前不久在港交所上市敲鐘,尹同躍表示,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意味著將面臨更大的挑戰。這個28年前從荒灘“小草房”起步的自主品牌,是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史的書寫者和見證者。
登陸資本市場后的奇瑞汽車如何分配上市募集資金、平衡短期業績與長期發展,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上市募集資金將重點投向研發與海外業務拓展,為企業技術創新與全球化布局注入動能。”尹同躍強調,“過去我們對市盈率關注不多,現在明白市值是當期利潤與未來成長性的結合。奇瑞汽車不會被市值所綁架,但會用資本思維推動發展,既要控制好當下的經營質量,學會造血,也要精準把握未來趨勢,避免方向失誤。”
在業務規劃上,奇瑞汽車清晰錨定三大增長曲線,形成疊加式發展格局。第一增長曲線是聚焦汽車生產制造主業,加快電動化、綠色化與智能化,以風云A9L、風云T11等爆款車型為核心,推動新能源業務規模化盈利。
據尹同躍透露,風云A9L最初月銷目標為6000臺,實際銷量突破1萬臺,目前因電池供應緊張,限制了訂單量,而即將上市的風云T11預計月銷也將突破1萬臺。
“過去我們做新能源總覺得不賺錢,陷入‘越不賺錢越不敢投’的循環,現在找到盈利節奏,用油車的優勢為新能源汽車研發輸血,新能源汽車也開始反哺品牌向上。”尹同躍進一步表示,智能化也是奇瑞集團發力的重點,奇瑞汽車目前智能駕駛團隊規模達數千人,獵鷹智駕大模型、L4級自動駕駛技術即將量產,同時通過瑤光實驗室300多個攻堅項目,持續突破智能汽車核心技術。
第二增長曲線是圍繞用戶拓展生態,例如人車家生態、備件、綠能等。第三增長曲線則是通過AI賦能,拓展新的曲線,將汽車電子架構、算法、操作系統等技術延展至其他領域(例如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Robotaxi等)。“汽車L5級自動駕駛實現后就是道路機器人,而機器人與汽車技術共通性強,能推動汽車工業實現更高質量、更低成本,這是我們開辟第二、第三增長曲線的關鍵邏輯。”尹同躍說。
在業績增長質量上,奇瑞汽車提出“量價利協同增長”目標。尹同躍強調,企業要遠離“內卷”,不再單純追求銷量規模,而是要求毛利的增速大于單價的增速,單價的增速要大于量的增速。“中國汽車制造業占全球31%,但人口僅占17%,單純拼量會導致競相失血。我們要去別人想不到、去不了、不敢干的市場,通過技術差異化實現溢價,比如縱橫G700搭載的方舟兩棲系統,就是奇瑞集團首創的技術,能支撐產品高端化。”
創新體系破局
構建技術轉化閉環
技術是奇瑞汽車的立企之本,28年深耕讓企業形成獨特的創新體系。尹同躍將其概括為“瑤光+開陽”雙實驗室聯動模式。其中,瑤光實驗室是“院墻內的研究院”,聚焦1年至3年的短期技術攻堅,300多個項目覆蓋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全球范圍的3萬多研發人員,可以實現“日不落”式的24小時技術攻關;開陽實驗室則是“院墻外的開放平臺”,聯合全球100多所頂尖高校開展從0到1的原始創新,通過“1779技術工程”(17個大方向、79個子項目)發掘4000多項前沿課題。
在尹同躍看來,一家企業的想象力有限,尤其是3年至10年的長期技術創新,必須借助外部資源。因此奇瑞汽車的開陽實驗室應運而生。實驗室采用“成果共享、風險我擔”的靈活機制,高校團隊開展研究時,奇瑞汽車提供資金、市場資源與產業化支持,失敗由奇瑞汽車承擔“車馬費”,成功則聯合組建公司,高校團隊可持股。“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高校有很多好的技術,但不知道市場在哪里,我們幫他們判斷商業價值,把‘論文寫在零件上、產業上’,比如鯤鵬天擎48%熱效率發動機,就是聯合高校突破絕熱涂層、超高膨脹比等技術的成果。”尹同躍表示。
這種“雙向奔赴”的創新模式,打通了“0—1—100”的技術轉化閉環。尹同躍以美國創新生態為參照,強調早期投資的重要性:“美國很多創新來自車庫創業,因為有資本愿意投早期項目。我們往往等‘桃子快熟了’才介入,奇瑞集團希望從‘種子期’就投資,比如量子測量技術,現在就開始探索在汽車上的應用,未來可能成為差異化優勢。”
在創新文化與組織管理上,奇瑞汽車推行“阿米巴組織”模式,將大企業拆分為微小靈活的作戰單元,后臺作為共享平臺提供支持,確保組織敏捷性。同時,企業內部倡導“四心四力”文化:好勝心(追求行業領先)、好奇心(探索未來技術)、自信心(相信中國技術)、敬畏心(尊重市場與客戶)、領導力(引領產業鏈)、學習力(跨界技術交流)、想象力(布局未來賽道)、溝通力(鏈接內外部資源)。
“AI時代數據化會進一步提升后臺效率,讓前端作戰單元更靈活,這是我們保持創新活力的關鍵。”尹同躍說。
全球化深耕
從產品“出海”到生態落地
作為中國汽車出口的領軍企業,奇瑞集團全球化布局早、規模大,目前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6個KD工廠,未來還計劃建立26個海外研發中心。在尹同躍看來,全球化不能只追求規模和速度,關鍵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奇瑞汽車提出“InSomewhere,ForSomewhere,BeSomewhere”的理念,從“產品出海”升級為“生態落地”。
“‘InSomewhere,ForSomewhere’是基礎,我們要成為當地的企業公民,不是單純賣產品,而是參與本地化經濟建設。”尹同躍以南非、西班牙市場為例,詳解奇瑞汽車的本地化策略。一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產品進入前先搭建服務網絡、儲備配件、培訓人員。二是落實“四個開發”,即法規開發、適應性開發、差異化開發、產品競爭力開發。“比如進入歐洲市場,要考慮當地不限速高速公路對發動機噪音的要求,德國工程師已對奇瑞汽車的車型測試兩三年,沒準備好就絕不貿然進入。在非洲市場,要適配當地油品和基礎設施,避免出現‘水土不服’。”
“BeSomewhere”則是更高目標,要求產品深度融入當地市場,甚至成為“本地品牌”。例如,在西班牙,奇瑞汽車合作煥新當地傳統品牌EBRO,新工廠落地解決當地失業問題;在馬來西亞,奇瑞人形機器人已經在當地4S店“上崗”,當地政府還希望奇瑞幫助開發用于棕櫚樹采摘的機器猴,解決當地農業痛點。
“我們要把‘中國解決方案’帶到海外,但核心技術絕不外溢。”尹同躍說。
為強化本地化研發能力,奇瑞汽車構建了“全球1+7+N”研發布局,依托8大海外研發中心開展深度本地化開發與驗證。尹同躍特別提到歐洲、日韓等高端市場的拓展邏輯:“這些市場法規嚴、用戶要求高,我們不搞‘喧囂式出海’,而是穩步推進。比如慕尼黑車展很多中國車企參展,但如果產品不過硬,反而會成為笑話。奇瑞汽車寧愿慢一點,也要保證每一款‘出海’產品都能樹立‘安全、可靠、高端’的中國汽車形象。”
“過去中國汽車‘出海’常因本地化配套不足引發問題,現在我們在海外建立聯合創新中心,與當地高校合作開展研發,把工程開發落地在當地,既降低成本,又能快速響應市場需求。”尹同躍說。在供應鏈本地化方面,奇瑞汽車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推動本地供應鏈建設與人才培養。據統計,奇瑞汽車海外屬地員工數量正快速增長,未來計劃實現海外員工占比、海外營收占比均超國內,成為真正的全球化企業。
談及未來,尹同躍強調,奇瑞汽車的目標是從傳統車企轉型為全球化高科技生態集團,不僅要做汽車,還要通過技術延展改變更多行業。“從電動化到智能化再到AI化,每一次‘不客氣’都是自我加壓。我們希望用28年的技術積淀,讓中國汽車品牌真正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為全球汽車工業書寫‘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