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趙夢橋
在今年股強債弱的背景下,多只“固收+”基金也演繹出了不同的凈值曲線——部分產品憑借對股票、可轉債的高彈性布局得以實現業績領跑,而重倉長久期債券的部分基金則表現一般。
憑借權益實現領跑
截至目前,納入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的1749只“固收+”產品,年內平均漲幅約為4.8%。其中,華安智聯漲幅為47.77%,華商雙翼緊隨其后漲44.4%,富國久利穩健配置、融通穩信增益6個月持有均漲逾三成。另外,工銀聚享、上銀豐益和金鷹元豐等24只產品也都錄得超過20%的漲幅。
從相關數據來看,在上述漲幅居前的產品中,權益類資產的倉位成為業績領跑的勝負手。以華安智聯為例,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將超過四成的資產投向了股票,前十大重倉股中包含了新易盛、源杰科技、生益電子和勝宏科技等高彈性科技個股。
位居漲幅榜次席的華商雙翼也是類似情況。截至二季度末,該基金超過40%的資產也來自于股票,重倉股中囊括了“易中天”(新易盛、中際旭創和天孚通信);不僅如此,在債券部分,該基金還將53%的資產投向了可轉債。“今年下半年可轉債市場在債券收益率逐步下行的大背景下,相對性價比逐步提升。本基金在固收部分的投資繼續以可轉債為主,少量投資1年內政府債券,對可轉債做分散投資。”華商雙翼基金經理如是說。
相較而言,業績落跑在后半段的產品對權益資產持倉則顯得較為謹慎。比如,方正富邦鴻遠A以投資利率債為主,為有效控制波動,針對股票及可轉債的投資均維持在低位水平。另外,盡管個別產品提升了可轉債倉位,但因“正股”表現一般,這部分權益資產甚至為基金帶來了負收益。
部分產品風險等級抬升
盡管多只“固收+”產品的業績不輸主動權益市場的表現,但其回撤風險也與高收益相伴而生。比如,華泰保興科榮年內回撤幅度超過了8%,嘉合錦元回報、嘉合磐石等則回撤逾7%。
因此,在多家公募以及代銷渠道上調旗下基金的風險等級中,多只“固收+”基金也被從R2(中低風險)上調至R3(中風險)。
比如,10月20日,華安基金公告稱,自10月24日起對旗下17只基金產品的風險等級全部上調。其中,華安強化收益由R2升至R3,該產品年內漲幅約為21%,截至二季度末可轉債與股票占基金配置比例分別為65%、20%。
有公募人士分析,基金調整風險等級主要有幾種原因:一是根據監管規定,基金公司每年需根據產品上一年度的運作情況,比如回撤、股票倉位、風險資產比例等,對基金重新進行風險等級劃分;二是基于市場環境主動調整,以利于擴大投資者范圍,促進基金銷售;三是目標客戶出現了變化。
配置需平衡收益與風險
年初以來,權益市場總體呈上升態勢,中長期資金風險偏好逐步提升。華西證券統計數據顯示,二季度末“固收+”基金總規模達1.48萬億元,單季度規模環比增加超1000億元。
泓德基金認為,居民理財需求正從單純的保值向增值加速轉變。在此背景下,公募“固收+”等配置型產品成為引導各類資金平穩入市的關鍵橋梁。隨著市場行情不斷深入,具有一定彈性的“固收+”產品吸引力持續攀升,“資金流入—配置優質資產—吸引更多資金”的正向循環已然開啟。
“‘固收+’備受歡迎,背后的原因不難理解:一邊是穩健類資產的收益空間縮窄,目前1年期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已經跌破1%,純債基金的收益也因為利率下行至低位而有所收斂;另一邊是權益市場勢頭正盛,只是過快的行情輪動令人難免有些‘暈車’,因此向‘固收+’尋求更高的風險收益比成為了市場共識。”富國基金表示。
展望后市,嘉實基金基金經理高群山表示,四季度經濟或仍呈現弱復蘇特征,債市總體偏利多,當前轉債總體估值水平偏高,操作上將自下而上選擇安全邊際較高的轉債,適度賣出部分估值偏高品種;權益市場方面,預計依然以結構性行情為主,將堅持均衡配置,優選個股,尋求收益與風險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