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科技創新的發展方向已定。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全會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24日上午,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介紹加強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時說,面向未來五年,《建議》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要靠科技現代化作支撐。“十五五”時期,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
陰和俊說,《建議》從4方面作出部署:一是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三是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四是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
圍繞第一點,完善新型舉國體制,全鏈條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高端儀器等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決定性突破。突出國家戰略需求,部署實施一批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加強基礎研究戰略性、前瞻性、體系化布局,加大長期穩定支持。強化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原始創新導向,產出更多標志性原創成果。
關于第二點,是統籌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增強體系化攻關能力。強化科技基礎條件自主保障,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轉化應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更多國家科技攻關任務。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提高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培育創新文化,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陰和俊說,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方面將建立健全一體推進的協調機制,強化規劃銜接、政策協同、資源統籌、評價聯動。圍繞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協同育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深化項目評審、機構評估、人才評價、收入分配改革。
數字中國建設方面,建設開放共享安全的全國一體化數據市場,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等數智技術創新,強化算力、算法、數據等高效供給。全面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方位賦能千行百業。
談到接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重點,陰和俊回答媒體提問時說,中國政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持續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推動人工智能加快發展。一是人工智能科技創新不斷取得新突破。持續加強人工智能戰略研究和科技攻關,在基礎大模型、人形機器人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成果。二是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和質量快速提升。截至2024年底,人工智能企業總數超過4500家,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協同創新產業生態正在加速形成。三是人工智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人工智能+”已深入制造、金融、醫療等重點行業領域,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他說,下一步,他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建議》要求,持續加強“十五五”人工智能頂層設計和體系化部署。
具體來看,將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聚力開發新的模型算法、高端算力芯片,不斷夯實人工智能發展的技術根基。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人工智能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消費提質、民生保障等深度融合。加強人工智能治理,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不斷健全治理機制。推動國際交流合作,讓人工智能成為造福人類的國際公共產品,推動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