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份以來,國產創新藥“出海”進程再提速,多項重量級BD(BusinessDevelopment,商務合作拓展)交易密集落地。其中,信達生物制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信達生物”)憑借與武田制藥達成的全球戰略合作,總交易額高達114億美元,創下國產創新藥BD交易的新紀錄。
10月22日,信達生物宣布與武田制藥達成重磅全球戰略合作,雙方將整合各自在腫瘤免疫(IO)與抗體偶聯藥物(ADC)等領域的創新研發優勢,共同加速信達生物兩款后期在研藥物的全球開發進程。同時,武田制藥還將獲得信達生物一款早期研發項目的選擇權。
根據協議,信達生物將獲得12億美元首付款(其中包括1億美元溢價戰略股權投資)及潛在的里程碑付款,交易總額最高可達114億美元,并將分享未來銷售分成。
除信達生物外,10月份以來,多家A股及港股上市藥企亦密集公布了最新的BD進展。
10月17日,翰森制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翰森制藥”)公告稱,已與羅氏(Roche)就HS-20110簽署許可協議,根據協議,翰森制藥將獲得8000萬美元首付款,并有資格根據該產品開發、注冊審批和商業化進展收取里程碑付款,以及未來潛在產品銷售的分級特許權使用費。
同日,北京奧賽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其控股子公司AskGenePharma與Visara達成授權許可協議,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類創新藥ASKG712項目在許可區域內的權益有償許可給Visara。交易包括700萬美元首付款及研發、注冊、商業化相關里程碑付款,總金額約9600萬美元。
此外,南京維立志博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也相繼披露最新的BD交易,顯示出市場對國產創新藥的持續關注與高溢價認可。
近年來,中國創新藥企的研發能力持續提升,已成為全球醫藥BD最活躍的力量之一。中證鵬元報告顯示,2023年以來中國藥企海外授權交易數量及金額呈爆發式增長趨勢,2025年僅上半年,交易總額就已經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中國創新藥行業正進入商業化放量期,并逐步從本土市場邁向全球市場。目前,創新藥‘出海’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自主‘出海’,即藥企依靠自身團隊在海外開展臨床試驗、注冊申報和銷售;二是BD‘出海’,即通過授權合作、股權投資等方式實現國際化。由于自主‘出海’周期長、成本高、風險大,當前國產創新藥‘出海’仍以BD授權模式(License-out)為主。”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深圳市融智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兼高級研究員包金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10月份國產創新藥BD的‘井噴’不是偶然,而是中國創新藥產業進入全球主流梯隊的集中兌現。中國企業在新興賽道(如ADC-抗體偶聯藥物、雙抗、細胞治療等)上布局早、進展快,建立了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平臺;同時,許多跨國藥企正面臨重磅藥物的專利到期問題,急需引入有潛力的新產品來填補收入缺口,而他們自身的研發成本高、周期長、失敗風險大,與中國創新藥企合作,以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的方式獲得產品的全球權益,對跨國藥企而言是成本可控、效率更高的補管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