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帶我們去買點東西?”
何鵬飛在廣州當了三年外語導游,他精心設計的風景名勝路線,如今總會被客人的這個問題改寫。
廣交會如期而至,忙碌的外語導游們發現,現在外國客商不僅帶著訂單,更流行拖著“空箱子”來——那是專為“China Travel”預留的購物空間。
在持續放寬的免簽政策下,越來越多國際旅客將廣州列入行程。很多人的旅程從“Shopping first”開始,離開時塞滿的行李箱與包車,是對這座“購物天堂”最直接的致意。
當他們在嶺南的市井煙火中穿梭,為琳瑯滿目的“中國制造”駐足買單,舊印象也正在被刷新。
游廣州,shopping first
何鵬飛最近在網絡上小火了一把。他的社媒主頁上,一條名為“歪果仁游廣州,不能再買了!裝不下”的Vlog獲得上千點贊。
視頻里,巴西游客們正在展示“戰利品”:手上提著泡泡瑪特盲盒袋,腿上橫放著電子鼓的大碼包裝盒,行李箱一只只疊放著,快碰到車頂。有網友留言:“這世界顛倒了,以前是我們去歐美日本掃貨。”
何鵬飛在社媒主頁上發的帖子獲得高贊。
隨著接單量增多,何鵬飛逐漸意識到,外國游客在廣州,“買點東西”并非旅途插曲,而更像貫穿始終的主線。短短幾天的行程,不少人會安排接近一半的時間購物,買到心滿意足再移步去景點。
這種“購物優先”的傾向,在外語導游圈里差不多是共識。
英意雙語導游Sunny接待的客人里,很多人對景點一知半解,但購物清單卻列得門兒清,從電子產品到服飾箱包、手機配件、便攜電風扇,品類豐富。她不得不迅速摸透各大商場的定位,遇上清單“超綱”的,就要臨時搜尋目標店鋪。如果客人停留得久,Sunny還會幫忙網購。
00后導游劉潤茵常見到游客給親朋好友視頻直播采購,買到行李箱實在裝不下為止。“但很多采購點同時設有箱包店,他們就會當場買個行李箱再繼續逛。”
即便沒有明確的采購目標,游客也會主動提出 “想逛逛當地特色市場”。廣州“購物天堂”的名氣,早已在國外社交平臺傳開。
去年11月珠海航展期間,俄羅斯傳奇飛行員博格丹被偶遇在文創商店挑選戰斗機模型。返程前,他專門到廣州“掃貨”。走進服裝店的飛行員像個熟練的買手,從容挑揀,為了測試褲子舒適度,更是當場做了幾個標準深蹲。
“在廣州,你想買任何東西,幾乎都能找到對應的專業市場。”除了天環廣場、太古匯等高端商城,白馬服裝市場、中大布匹市場、華林玉器街、芳村茶葉城等特色市場也廣受青睞。
何鵬飛曾陪同馬來西亞客人僅在站西就流連三日,“會散發香氣的筆”這類神奇小物件常常讓他們嘖嘖稱奇,愛不釋手。還有人尋著Labubu的足跡,逛遍每一家泡泡瑪特零售店。
有客人告訴何鵬飛,“中國制造”早已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但親臨產地之后,過去那個“物美價廉”的抽象標簽,才更直觀地展現出它的豐富性:除了價格便宜、質量上乘,在“好玩兒”“有趣”“新潮”方面也當仁不讓。
佛山也在外國客商的shopping list上。一個“千年商都”,一個“家具之都”,廣佛同城的獨特優勢讓采購行程如虎添翼。“幾乎就是‘王炸組合’了。”何鵬飛說,不少游客在廣州滿載而歸后,會順道去佛山挑選家具——直接下單,郵寄回國,有時包裹比人先到家。
“來都來了”
一年兩季的廣交會,是外商客流量的巔峰時刻。距離今年秋季廣交會還有一個多月時,劉潤茵的導游行程就已排滿,在馬不停蹄的展會導覽中,也夾雜著“city tour”。
客商們常帶著好奇抵達:現在市場上流行什么?作為全球制造的前沿陣地,這里又有哪些新奇有趣的產品?
劉潤茵接待的幾名希臘客商是第一次參加廣交會,他們趁著免簽的便利,來尋找五金生意商機。帶著明確的目標和十足的耐心,在偌大的展館細細逛了三天。一個個攤位探訪過去,“好像怎么也逛不完”。
也有客商白天在展會上拾撿些生意上的靈感,晚上再奔赴展館外的各大商場攤鋪,滿足私人消費欲,順便“感受下廣州人的夜生活”。
劉潤茵和希臘客商在廣交會。受訪者供圖
展會和購物,為外國游客打開了一扇認識城市的窗口。跟隨導游深入城市的過程中,他們的好奇心蔓延開來。
電子支付、共享充電寶、刷卡搭地鐵、便捷高效的地鐵公交和外賣服務……本地人習以為常的日常,在外賓眼中都充滿新鮮感。
澳大利亞客人拿手機對著自助咖啡機和送餐無人機一通狂拍,連連對劉潤茵感嘆,“如果我們那里也有(這樣的超智能服務)該多好”;有游客指著街上顯眼的綠牌照汽車發問,Sunny便立馬化身新能源車“科普達人”;也有人在預定行程時提出“想試試中國車”,何鵬飛便特意安排國產品牌車輛接待,讓客人從“久聞其名”到獲得“親身體驗”。
免簽政策持續擴容,過境游客被允許停留的時間更長、活動范圍更大,便捷的辦理流程更使其像一個不斷增強的引力場,吸引更多人走進這里。
“很多客戶原本只是在廣州轉機,抱著‘來都來了’的心態,索性玩幾天。”何鵬飛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廣州白云邊檢站查驗免簽入境外國旅客超76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23.5%;近5萬人次外國旅客享受到過境免簽政策便利,同比增長25.6%。
在政策加持下,1—5天的短途行程成為外語導游接單的新主流,以小時計算的輕量“中轉團”也應運而生:從2024年7月開始,白云機場便推出“免費中轉游”服務,過境旅客憑護照和聯程機票在機場柜臺即可報名,利用轉機的幾小時間隙,來一趟城市“微旅行”。
不止如此。2023年底,深圳率先推行離境退稅“即買即退”政策,截至今年8月,除深圳外,廣東省內離境退稅商店數量已接近900家;今年10月12日起,廣州地鐵首次實現境外銀行卡“拍卡過閘”,外籍游客出行更加絲滑……類似的便利仍在不斷加碼。
百聞不如一見
旅途中的點點滴滴,也悄然改變著認知。
曾有一名印度游客問何鵬飛對印度印象如何,他坦言自己從未去過印度,但從短視頻里看到的畫面“并不積極”。客人立刻解釋:“印度也有像中國大城市那樣整潔繁華的CBD。”
那一刻,何鵬飛意識到一個鏡像:正如他對印度的陌生印象,許多外國游客來華前對中國的認知也僅源于短視頻和新聞碎片——那些拼湊的刻板印象里,常夾雜著誤解。
“我覺得我們就像民間的‘文化糾錯師’,”何鵬飛說,“通過真實的交流去消除誤解。”
今年5月初,他帶一對來自危地馬拉的年輕情侶游珠江夜景。在間接信息構筑的想象里,中國是個由故宮的紅墻黃瓦、長城的蒼茫磚石構成的“古老國度”,但隨船行進,兩岸亮起的燈光勾勒出另一種輪廓——“小蠻腰”廣州塔閃爍著七彩流光,高聳的IFC大廈直插夜空,燈光照耀下的獵德大橋泛著珠玉一樣的白色。下船后,他們來到廣州塔腳下,男孩單膝跪地,在見證古今的珠江邊向女孩求婚。
另一名獨自來體驗廣州城市生活的美國青年,剛抵達時還帶著幾分局促與不安,何鵬飛帶他到山姆、沃爾瑪會員店采購,看見熟悉的貨架與標識,他頓時有了意外的“歸屬感”。他未曾料到自己家鄉的零售形態也融入了這里人們的生活。
“挺多客人參加完中轉游,都說下次旅游要專門來中國。”Sunny說,改變他們印象的,不僅僅是導游的講解,更是那些實實在在的同行——一起擠地鐵、逛街市、嘗小吃,邊走邊聊,在每一種日常里真正認識一個陌生的國度。
有游客把這趟“China Travel”拍成視頻上傳到自媒體平臺。鏡頭里記錄著未經濾鏡的城市街景、與偶遇市民的熱情互動。這些來自普通人的真實視角,展露出更強的說服力。
何鵬飛接待的危地馬拉客人,在廣州塔前留影。 受訪者供圖
行程結束后,劉潤茵發現客人更新了微信狀態,那位阿拉伯青年用帶著翻譯腔的中文寫道:“我當然打算將來再次訪問廣州。”他們約定,下次來廣州,還要再相見。
同樣地,那些始于展會和購物的“China Travel”,也會在告別時裝滿驚喜。裝進箱子里的是心儀的“中國制造”,裝進記憶里的,則是鮮活真實的“中國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