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前三季度主要經濟數據。今年以來,國民經濟頂壓前行,不僅穩住了基本盤,不少關鍵領域還實現了新突破、新提升;前三季度經濟增長5.2%,快于上年同期0.4個百分點,為實現全年主要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統計局在答記者問時指出,前三季度新質生產力發展情況主要有五個方面的特點: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能力有效提升;新產業新產品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拓展;人工智能賦能增強,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綠色轉型步伐穩健,經濟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技術改造繼續深化,傳統產業煥新發展。
新質生產力的加快培育為高質量發展增添了新動能,推動中國經濟換上新的增長引擎。同時,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將繼續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更有效激發自主創新活力與產業升級動力,也有助于對沖下行壓力,增強上行動力。
今后一個時期,新質生產力發揮的推動作用會更加重要。
要持續增強新質生產力的動能,其一,要加強規劃設計。
正在召開的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將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五年中國發展錨定坐標和方向。相信關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規劃是重要內容之一。
日前,求是網發表了題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探索與現實問題》的深度調查文章,其中提出,要以完善國家戰略規劃體系為引領,將新質生產力納入“十五五”規劃綱要核心內容,從國家層面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總體部署,明確發展目標、主攻方向、技術路線、產業布局、實施路徑、序時進度等。
在強調新質生產力發展國家總體規劃的同時,也要求地方上做好具體規劃,重要的是要根據實際、量力而行,不要一哄而上,要綜合考量基礎要素、發展要素、支撐要素等條件的制約。
其二,要持續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投入。
今年以來,各方面繼續加大創新投入,推動新興領域投資擴產,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表明,2024年研發經費投入比上年增長8.9%,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中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24個創新集群成為全球百強,入圍數量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這都與持續加大投入相關。
去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強調:要加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企業的股債融資支持;推動債券和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市場高質量發展;拓寬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提升境外上市備案管理質效等。
此后在資本市場和財稅優惠等方面對新質生產力發展推出了許多支持措施,財稅方面的支持措施也陸續推出,并且越來越具體、越來越“實惠”。
其三,要充分發揮各類經濟主體的作用。
今年9月發布的《2025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顯示,2024年,前1000家民營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為1.43萬億元,平均研發強度3.59%,高于全國研發投入強度0.91個百分點。
入圍企業也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從成果轉化看,入圍企業共有30萬項有效專利實現產業化。
這也充分反映出民營企業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過程中,政府投資及相關國有企業具有不可替代的“筑基”作用,社會資本則是激活市場活力與技術轉化的重要引擎。
今年5月20日施行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提出,要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正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也是民營企業大有可為的基礎和廣闊空間。
總之,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當年,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今天,新質生產力也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要持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還要在總體規劃、多方投入等方面下足功夫。唯有如此,中國的技術和產業競爭力才能真正匹配自身的經濟規模和體量,構筑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經得起大風大浪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