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孫憲超
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糧食調出率超過60%,全國每10斤商品糧中就有1斤來自這里。吉林省的糧食總產量已連續4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2025年預期目標是達到88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實現全年糧食生產任務目標,關鍵看秋糧。進入10月以來,吉林省內正在上演一場場精彩的秋收勝景,“增產”“豐收”則是人們提得最多的關鍵詞。日前,記者來到吉林四平市梨樹縣、白城市下轄大安市等重要商品糧基地,探訪吉林如何筑牢“黑土糧倉”,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排頭兵”。
豐收的喜悅
“我們2024年玉米產量是2.8萬斤/公頃左右,從目前已經收割的地塊情況看,產量已經達到3萬斤/公頃,今年仍將是豐收年?!奔质∷钠绞欣鏄淇h鳳凰山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下稱“鳳凰山合作社”)理事長韓鳳香表示。
鳳凰山合作社今年種植接近1000公頃土地,其中,建設了300公頃高標準示范田,10公頃單產提升高產示范田。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在鳳凰山合作社的玉米地里,幾臺大型聯合收割機緊張地工作著,黃澄澄的玉米棒被不斷收入糧斗,被粉碎的秸稈均勻地鋪滿田間,為明年糧食豐產夯實基礎。
韓鳳香迎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一段時間,每天除了在田間地頭組織人手進行收割外,還要及時聯系將收獲的糧食進行銷售,手機因此響個不停,但她的臉上始終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拔覀兊氖痉短锂a量已經超過3萬斤/公頃,保守估計,今年的產量將同比增加1000斤/公頃?!表n鳳香說。
鳳凰山合作社所在的梨樹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十強縣,地處世界著名的黃金玉米帶,現有耕地面積393.9萬畝,其中玉米種植面積占比常年保持在90%以上,玉米產量占糧食產量的94%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人均糧食貢獻量、糧食單產和糧食商品率等四項指標均在全國名列前茅。
據梨樹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梨樹縣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373萬畝,比2024年增加0.84萬畝,其中,玉米播種340.1萬畝。2025年糧食產量預計達到44億斤,比上年增加0.73億斤。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在距離梨樹縣300多公里外的吉林省大安市,玉米也已經同步進行收割,國慶中秋長假過后,當地的水稻開始陸續收割。
大安市地處吉林西部,是世界三大蘇打鹽堿地集中分布區之一。近年來,大安市全力推進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開發,探索形成了“五位一體”的大安模式。吉林省以大安等地為核心區域進行鹽堿地改造的探索,已經走出鹽堿地綜合利用的新路徑。
從2021年開始,吉林硅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硅谷農業”)在大安市通過對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種植面積逐年增加,2025年已經達到5萬畝。
“國慶中秋長假期間,我們的主要工作是收拾晾曬場、檢修機器設備,從10月10日開始正式啟動秋收?!惫韫绒r業總經理董要東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我們2024年的畝產為500公斤以上,根據測產數據,預計今年畝產將突破550公斤,總體來看,今年的收成要好于2024年?!?/p>
產量提升的背后
“科學種田是產量提升的關鍵,為此,我們采取了包括玉米增密度提單產、水肥一體化精準調控、一噴多促等科學方法?!表n鳳香說,鳳凰山合作社利用農田環境智能監測系統、農機作業遠程監測系統等現代化科技手段,將傳統的農事操作演變為自動化、機械化、智能化操作,對于肥料精準施用、農機精準作業等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梨樹縣農業農村局負責人表示,當地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發放科技資料、舉辦電視講座、田間地頭實地觀摩指導等形式,加強科技培訓、提高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
韓鳳香介紹,種子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要素,直接決定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和抗逆性。鳳凰山合作社選用的均為國產玉米種子,這些種子經過不斷改良,更加適應當地種植條件,成為糧食增產的關鍵因素之一。
吉林省近年來持續做強種子這個農業“芯片”,依托長春國家農高區、“三江”實驗室,建設寒地育種中心,打造6個省級育種創新平臺,推動科企融合創新和聯合攻關,加快培育高產耐密宜機收玉米、優質食味耐鹽堿水稻、高產高油大豆等突破性大品種。
“我們是利用有機硅功能肥對鹽堿地改良種植水稻,經過5年的時間,改造后稻田更加肥沃,目前已經達到了高產田的標準,這是糧食增收的重要基礎。”董要東介紹,在硅谷農業種植的稻田中,有2000公頃是“田成方、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進一步夯實了穩產豐產的基礎。
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吉林省在精心守護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的同時,也在加快建設“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吉林省通過健全落實“1+7”全鏈條管理制度機制,緊緊抓住國家支持“兩重”建設、增發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契機,分區分類指導,提升高標準農田建管水平。
另外,吉林省還在加快智慧農機的研發推廣步伐,通過深入推進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智能免耕播種機、輕簡型丘陵山地玉米收獲機等新型機具研發取得顯著進展,已有4個項目進入熟化定型階段。今年,吉林省爭取國家資金16.26億元,把5類智能農機列入新一輪購置補貼、25類機具納入報廢更新補貼,以“優機優補”加快迭代更新。
“中國飯碗”中的“吉林好糧”
證券時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近年來,“中國飯碗”中的“吉林好糧”逐年增加,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在2024年國家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中,吉林省斬獲“優秀”等次。
吉林省2024年糧食實現面積、單產、總產“三增長”。糧食播種面積達到8780.7萬畝,同比增加42.3萬畝,增量排在全國第2位,增幅位居糧食主產省第1位,實現19連增。糧食單產達到971.7斤/畝,同比提高13.5斤,穩居糧食主產省第1位。糧食總產達到853.2億斤,同比增加15.9億斤,已連續4年穩定在800億斤以上,首次跨上850億斤臺階,糧食總產量全國第4位的地位進一步鞏固。
吉林省2025年預期目標是建設高標準農田1000萬畝,保護性耕作面積新增200萬畝,“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新增100萬畝,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4.7%,糧食產量880億斤以上,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是農業大省、糧食大省的政治責任。吉林省此前提出的“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工程目標是,通過實施良田建設、種業振興等八大工程項目,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到2035年糧食產能跨上千億斤臺階。增產的200億斤糧食全部作為商品糧供給全國,按全國每天口糧需求70萬噸計算,可供全國居民食用半個月,對于國家糧食安全將起到壓艙石作用。
除了建設高標準農田、提高糧食單產外,吉林省制訂“千億斤糧食”工程產能提升工程的底氣還在于對吉林省西部鹽堿地進行改造利用。
吉林省在《關于開展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的指導意見》中提出,2035年,開發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實現新增耕地365萬畝。
以吉林省白城市為例,白城市現有鹽堿地等未利用地491萬畝,其中可開發為耕地347萬畝,是全國少有的集中連片后備耕地資源,屬于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的后備區和吉林省增產200億斤糧食的主體功能區。
截至目前,白城市下轄的大安市累計實施整治蘇打鹽堿地項目27個,可新增耕地19.57萬畝,年增糧食產能2.35億斤,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財稅增長和生態增值的多贏局面。
筑牢“黑土糧倉”,當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排頭兵”,吉林省糧食豐收對于端牢“中國飯碗”將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