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紹興市新昌縣出讓1宗低密商住地,地塊容積率為1.2,建筑面積4.7萬平方米。最終,紹興市連城房地產以3.2億元的總價競得,成交樓面價為6813元/平方米,溢價率12.14%。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土拍歷時約7小時,競價輪次超過300輪。
近期,隨著政策層面的利好持續釋放,熱點城市土地市場繼續保持熱度。在上述紹興地塊出讓的同一天,成都、杭州各有兩宗地塊溢價出讓,分別收金26.12億元、21.23億元。
有機構指出,近期的重點城市土拍,呈現出兩個主要特點:在供應端,優質地塊繼續推出,部分地塊經調整規劃后重新上架,并獲得追捧;需求方面,民營房企的拿地熱情上升,接連有所斬獲。
土地交易升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房企信心的回升。與此同時,從房企拿地區域的變化不難看出,新的競爭局面正在形成。
民企拿地熱情升溫
今年9月以來,土地交易再度活躍。其中,長三角、大灣區的土拍熱度較高,雖然并不位于一線城市,一些地塊仍然受到追捧。
9月8日,東莞市萬江街道一宗安置房用地經過100輪競價完成成交,成交總價為3.77億元,溢價率35.61%。這宗地塊的得主為安徽華城住麗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由上海國信澤銨實業發展有限公司100%控股。通過股權穿透發現,中信國際資產為公司股東之一。
9月9日,浙江永康市成功出讓一宗東虹南區地塊,經過109輪競價,本地民企金華聽澗置業以總價2.60億元斬獲,溢價率72.19%。
9月15日,義烏市成功出讓一宗宅地,收金2.46億元。該地塊經過72輪競價成交,由本地民企義烏市盈泰置業有限公司競得,溢價率40.54%。
而在重點一二線城市,土拍也繼續保持較高的熱度。今年9月4日,上海2025年七批次土拍收官,5宗地塊共收金111.16億元,其中3宗地塊溢價成交,2宗地塊底價成交。
次日,北京迎來2宗涉宅用地出讓,分別位于豐臺區和朝陽區,2宗地塊均底價成交,共收金33.46億元。
9月16日,成都、杭州各有兩宗地塊溢價出讓,分別收金26.12億元、21.23億元。一天后,成都再度出讓兩宗宅地,并以12.73億元的價格成交。
在近期的土地交易中,有兩個特點較為顯著。
北京某央企開發商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政府部門推出的地塊,質量普遍較好,不少地塊的區位優勢明顯,且有不少純住宅地塊,有利于開發和后續的銷售。
值得注意的是,在監管部門的推動下,不少地方將流拍及收儲地塊進行“調規”后再出讓,并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如今,類似的地塊仍在陸續入市。即將于9月30日出讓的北京朝陽區太陽宮地塊,便是經調規后重新上架,地塊性質從住宅混合公建用地變身純住宅用地,開發難度降低,市場關注度明顯提高。
民營房企積極性提高,則是土拍的另一個特點。在前述紹興市、永康市、義烏市的熱門地塊交易中,得主均為民營房企。成都于16日出讓的兩宗地塊中,其中一宗被龍湖競得。杭州出讓的兩宗地塊中,其中一宗得主為本地民企興耀房產。
此外,在中西部地區頗為活躍的民企邦泰地產,于9月16日摘得四川省遂寧市一宗宅地。半個月前,邦泰剛剛在成都拿了兩塊地。
新一輪競爭格局現雛形
土地市場升溫背后,是政策利好帶來的預期改善。今年8月以來,多地繼續推出穩樓市政策。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先后出臺新政,風向標意義更為明顯。
另一方面,經過市場的深度調整,如今土地的“性價比”正在凸顯。
“跟前幾年火爆的時候比,現在的土地可以稱得上‘物美價廉’了。”前述房企人士表示,當前純住宅用地的供應比較多,配建的保障房和公建規模比較小,有利于開發和銷售,尤其有助于“好房子”的設計。
價格方面,除非是一線城市特別核心的區域,否則不會拍出過高的價格,“開發商也很理性,要算成本?!?/p>
他表示,按照“低點拿地、高點賣房”的常規邏輯,當前可以說是補倉的時機。
今年以來,房企補倉意愿強烈,拿地金額同比顯著上升。根據中指研究院的統計,2025年1—8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6056億元,同比增長28.0%。
中指研究院指出,當前土地市場回暖,許多城市推出核心地段優質土地,房企緊抓利好加速補倉。分企業來看,建發房產、中國金茂、濱江集團、保利置業拿地銷售比均超過50%,顯示出較強的拿地意愿,如濱江集團的拿地銷售比更是超過100%。
該機構還指出,央國企近幾年仍保持了一定的投資力度,儲備了一些優質的土地貨源,短期內的市場份額會階段性提高。長期來看,民企的市場份額將止跌回升,兩者將會保持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以往經常“貼身肉搏”不同,如今這兩類房企正在形成一種新的競爭格局。
近年來,不少頭部房企收縮戰線,選擇戰略性放棄三四線市場,并聚焦于少數重點一二線城市。前述人士所供職的企業,便將重點布局的城市由30多個收縮至10個。
相比之下,民營房企更多選擇非核心城市,及重點城市的非核心地段進行布局。
根據中指研究院監測,今年1—8月,共8家房企拿地金額超兩百億元,其中4家房企拿地最多的城市為北京,2家房企在杭州拿地居首位,上海、深圳各有1家房企拿地最多。
該機構指出,考慮到核心城市地價相對高企,熱點一二線城市市場或將主要由大型央國企及小部分大型民企占據,三四線城市則由數量眾多的地方性中小企業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