聳人聽聞背后的生意經——揭開AI造謠利益鏈
      來源:經濟參考報作者:“新華視點”記者 印朋 蘭天鳴 魯暢2025-09-18 09:01
      (原標題:聳人聽聞背后的生意經)

      不久前,某公眾號運營者鐘某為蹭“海嘯預警”熱點,利用AI生成“30萬居民撤離上海”“數十萬上海市民正排隊登車”等聳人聽聞的言論。這條假消息被大量閱讀、轉發,引發恐慌情緒。其后,鐘某被警方拘留。

      AI的廣泛應用,為虛假信息的批量生產和病毒式傳播提供了“溫床”,給社會治理帶來挑戰。

      近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發布。中央網信辦負責人表示,要強化規范引導,不斷完善人工智能安全監管制度和標準規范體系,促進人工智能健康有序發展。

      利用AI造謠日漸頻繁

      人工智能時代,利用AI造謠日漸頻繁。公安部曾發布多起典型案例。如,湖南公安機關查處編造“民警離職潮”謠言案,江西公安機關查處MCN機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造謠案,重慶公安機關查處使用人工智能工具編造“爆炸事故”謠言案,廣東公安機關查處編造“廣州限制外賣配送”謠言案。相關人員均被繩之以法。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2024年發布的《揭秘AI謠言:傳播路徑與治理策略全解析》研究報告指出,2023年以來,伴隨AIGC技術的高速發展,一些造謠者不當利用AI工具,使得AI謠言量高速增長。

      報告指出,在各類AI謠言信息量占比中,經濟與企業類謠言和公共安全類謠言占比最多、增速最快,其中餐飲外賣、快遞配送等民生行業成為謠言重災區。

      記者調查發現,人工智能技術讓網絡謠言內容更為逼真,常配有偽造的圖片、視頻甚至所謂“官方回應”,極具迷惑性。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助理、數字經濟與全球戰略研究所所長曹鐘雄等業內人士認為,AI不僅能高效生成虛假信息,而且可以通過過濾、推薦機制,將虛假信息聚合形成“證據鏈”,給普通用戶乃至專業人士造成誤導。

      流量變現驅動商業化黑產

      業內專家指出,傳統謠言生產依賴造謠者人工操作。如今,造謠者使用AI工具,只要輸入特定關鍵詞或指令,便可快速生成內容逼真、欺騙性強的謠言,從而實現謠言的大規模、高效率生產。

      去年3月,江西公安機關查處一起MCN機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造謠案。經查,王某某經營有5家MCN機構,共運營自媒體賬號842個,長期組織公司人員選取熱點文章,使用AI工具批量生成不實文章進行吸粉引流。

      “他平均每天通過AI工具發布4000到7000條信息,最高的一條收入是700元。經初步估算,每天收入在1萬元以上。”辦案民警說。

      記者發現,多起AI造謠事件背后,不法者的造謠動機主要源于牟取互聯網內容平臺給予創作者的獎勵,以及為電商平臺經營引流等;一些造謠者還可以從廣告收入、合同推廣、直播帶貨或其他相關的商業活動中獲益。

      一名長期從事自媒體工作的博主對記者說:“以某大型內容生產平臺為例,收益計算公式可以簡化為‘有效播放量×互動系數×千次播放單價’。平臺會對點擊量高、互動性強的原創性內容給予更多收益分成。如果整體權重較高,一篇閱讀或播放100萬次的稿件,收益可超過1000元。”

      此外,不正當商業競爭也進一步催生了AI謠言黑色產業鏈。一位頭部消費電子企業法務相關負責人透露,“金主”企業放出任務信號后,公關公司會找來一批自媒體運營者、KOL(關鍵意見領袖),利用AI技術生成虛假信息,大批量、高頻次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釋放抹黑競爭對手的內容;此后還有營銷公司及流量商加入,進一步擴散傳播謠言。

      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不少受訪企業表示,辟謠工作給公司帶來了繁重的負擔,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精力去做解釋工作,以消除不利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于沖等法律專家指出,目前AI造謠已經形成商業化運作黑色產業鏈,一些造謠者以吸引流量變現牟取經濟利益為目的。相關行業企業在應對AI謠言中面臨維權難、輿論修復難等挑戰。

      全鏈條治理封住AI“黑嘴”

      近期,公安部組織全國公安機關持續開展打擊整治網絡謠言工作,及時發現查處借熱點輿情事件進行造謠傳謠線索,重拳打擊編造傳播涉企業、涉民生、涉警情等領域網絡謠言違法犯罪活動。

      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2個月的“清朗·整治‘自媒體’發布不實信息”專項行動,重點整治的突出問題包括“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技術,仿冒他人,或編造社會民生等領域虛假信息,欺騙公眾”。

      面對AI謠言治理中的取證難、定性難、追責難等問題,單一治理手段已力有不逮。多位受訪業內人士建議,遏制“AI謠言”需要多方協同發力,構建全鏈條治理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曉春說,新媒體平臺應加強對AI造謠和“水軍”行為的智能識別機制研究,進一步改革涉及AI內容的流量分發和收益分成機制,最大限度壓縮通過AI造謠牟利的空間。

      于沖等建議,司法治理也需要“鏈條化”思維,針對AI造謠鏈條的前端發布主體、中端采取的技術手段和末端的后果危害,分別進行評價和判斷,進行全鏈條打擊和預防。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等表示,治理涉企AI謠言,僅僅依靠刑法是不夠的,要進一步修復社會信任機制,營造自覺抵制謠言的良好環境,同時鼓勵AI治理合作,進一步推廣AI倫理標準、治理技術和創新國際合作模式。

      受訪律師提示,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都應該自覺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正確使用AI工具,不造謠、不傳謠。一旦利用AI造謠或從事其他違法犯罪活動,將受到法律的嚴懲。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国产精品伦理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2020| 九九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6| 91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久91|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 一本大道久久香蕉成人网|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人妻| 久久大香伊焦在人线免费| 99久久99这里只有免费的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图片|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99精品国产987| 久久九九免费高清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AV免费久久洗澡 |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字幕久久不卡| 久久久久免费视频| 午夜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水果派| 无遮挡粉嫩小泬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精品AⅤ无码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九九|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久久久99精品免费观看|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麻豆|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小说|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综合网|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不卡|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大杳蕉| 久久狠狠色狠狠色综合| 久久综合丁香激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