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發布,行業正迎來一場系統性變革。從監管信號到市場實踐,從體系建設到功能定位,公募基金正被推向新的發展坐標。
如何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一流投資機構?答案并不僅僅是規模擴張,而是體系能力、差異化定位與長期價值創造的全面提升。業內共識也在逐漸明晰:唯有真正回歸以投資者為中心,才能在市場洗牌中保持長期競爭力。
放眼未來,行業格局或將被重塑:頭部機構依靠全鏈條能力鍛造“航母”,持續領跑;特色機構則通過差異化和專業化打造“精品店”,力求突圍,一步步夯實競爭優勢,向一流投資機構的標準不斷邁進。
鍛造體系能力,邁向一流機構
近年來,公募基金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刻。如何在競爭加劇的行業環境中重塑自身,真正邁向一流投資機構,已成為擺在全行業面前的必答題。
對此,今年5月下發的《方案》已給出明確路徑:行業需要加快構建“平臺式、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強化核心投研能力的建設。這一要求不僅回應了行業現實,也為未來的轉型方向提供了清晰指引。
在業內看來,一流的投資機構應該具備多方面的能力和特質。晨星(中國)基金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李一鳴認為,投資團隊應該擁有穿透周期的長期投資回報能力,一流投資機構的收益絕非“短期爆款”,而是能在牛熊周期中持續創造穩定回報。投資者對公募基金的核心需求是 “財富保值增值”,若僅依賴短期行情沖刺業績,終將失去客戶信任。因此,長期穩定回報是機構穿越行業周期的 “生命線”。
不僅如此,李一鳴認為,隨著居民財富向 “跨境配置” 延伸,一流投資機構需具備 “覆蓋股、債、商品、另類資產” 的全品類布局能力,以及 “對接全球市場” 的產品矩陣。
服務同樣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李一鳴表示,一流投資機構需要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全周期服務文化。全周期服務能減少客戶非理性操作,真正實現 “產品收益轉化為客戶實際收益”。
在上海一家頭部基金公司的市場部負責人看來,除上述幾點外,一流機構還應展現其他特質:例如,以投資者利益為先的價值觀和文化基石,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服務國家戰略、提升資本市場功能,并以國際化視野和創新精神不斷保持競爭力。
在理念與價值之外,如何在“生產方式”上完成進化,同樣是公募基金必須面對的現實課題。對此,中歐基金的解讀更為直接:若要在保證產品和服務質量的同時實現規模化發展,就必須突破傳統模式,走向資管工業化的道路。
當前,國內上市公司數量突破8000家、公募基金規模邁向35萬億,中國資管行業正經歷深刻變革,傳統的“明星基金經理單兵作戰”模式已難以適應市場復雜度與規模體量。而隨著基金公司管理規模的增加,收益來源單一很容易導致業績不穩定,通過團隊化、協作化的投研模式構建多元收益來源已成為必然選擇。
中歐基金分析稱,無論是銀行理財、保險資金還是個人投資者,每一類客戶的風險偏好、收益目標和持有周期都不盡相同。資管機構必須從“生產我們能生產的”轉向“生產客戶真正需要的”。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要真正成為一家“用長期業績說話”、長期服務大眾的基金公司,就必須從“靠個體”走向“靠體系”,完成一次深刻的生產方式變革。
回歸功能定位,走差異化道路
如果邁向一流投資機構的關鍵在于體系建設與長期競爭力,那么下一步的核心,則是專注主業、堅守功能定位。正如《方案》所強調的那樣,行業必須從規模導向轉向價值創造,引導機構基于自身稟賦與定位,走出差異化發展之路。
從行業生態看,《方案》重點強調的資產管理與綜合財富管理能力雙提升正在重塑競爭格局。李一鳴分析稱,頭部機構憑借全鏈條能力領跑,特色機構通過 “細分資管能力+精準服務” 突圍,最終推動行業從 “規模競賽” 轉向 “價值創造” 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事實上,業內共識也逐漸清晰:高質量發展不在于盲目擴張,而在于明確定位——要么憑借全鏈條能力建設成為“綜合型航母”,要么在細分領域深耕成就“精品店”。不同模式殊途同歸,關鍵在于是否能以客戶為中心,把產品收益真正轉化為客戶的實際回報。
在這一框架下,各家基金公司也結合自身稟賦,走出了不同的發展路徑。例如,易方達基金表示,努力建設具備國際競爭力和市場引領力的一流投資機構,關鍵在于專注主業,堅守綜合性資管公司功能定位。
在此基礎上,公司一方面持續提升核心投研能力,優化組織體系和管理模式,強化“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體系建設,提升價值發現與前瞻布局能力;另一方面,著力強化合規風控的主動性與前瞻性,推動“全員、全流程”的風控文化落地。
中歐基金也在進行生產方式的深刻變革。公司通過“專業化、工業化、數智化”的投研體系升級,力求讓高質量基金產品從依賴個體的“偶然”,進化為體系輸出的“必然”。董事長竇玉明直言:“我們不打算參與所有業務的競爭,只做最擅長的。基金行業的終局,是長期專業主義者的勝利。”
國泰基金則強調,將立足主責主業、發揮專業優勢,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抓住市場和投資者需求,持續推出創新產品,加大對實體經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支持力度,提升服務新質生產力的能力和水平,履行好公募基金的職責使命。
招商基金表示,將以為投資者創造更多價值為使命,堅定以持有人獲得感為引領、打造最佳客戶體驗資產管理公司的戰略愿景,強化多元資產配置核心邏輯,將投資者利益作為公司自身效益與管理規模之間的關鍵變量,堅定信心、全力構建高質量發展新生態。
在鵬華基金看來,這個時代在呼喚優秀的投資家和投資機構。作為一家全能型資管機構,鵬華基金將繼續立足中國市場,融合歐洲頭部資管機構的獨特優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收國際經驗,并以專業務實的作風服務實體經濟。
中銀基金同樣強調長期主義。公司著力提升投研核心競爭力,構建“平臺型、團隊制、一體化、多策略”的投研體系,倡導理性投資、價值投資、長期投資理念,并積極踐行從規模導向向投資者回報導向轉變。同時,公司積極踐行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堅持穩健經營理念,持續提升風險管理與內控合規水平,持續深入推進全面風險管理有效性建設,促進各項業務合規穩健發展。
深化結構轉型,重塑行業格局
如果說“定位”是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那么“轉型”則是構筑核心優勢的關鍵一步。
當前,費率改革正在改變行業邏輯。盈米基金分析稱,上世紀80年代海外市場的經驗表明,管理費下降推動了財富管理與投顧業務的大發展。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大財富管理時代的到來降費不僅降低了投資者成本,也將倒逼更多機構向“買方”轉型,推動業務模式升級與可持續發展。
在這一背景下,可以預見,行業將更注重長期主義、客戶實際收益與服務價值,最終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的生態體系。博時基金首席權益策略分析師陳顯順指出,總體而言,《方案》從多方面發力,對股票市場中長期發展在穩定市場、吸引資金、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等方面有著積極意義,有望構建更健康、可持續的市場生態。
中歐基金則認為,一方面,《行動方案》提出的各項改革措施將持續落地,推動行業從規模導向轉向質量導向;另一方面,市場競爭格局將加速重構,具備系統化能力的頭部機構有望獲得更大發展空間,只有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戰略,才能在變革中把握先機。
展望未來,中歐基金提出三大轉型重點:一是持續完善工業化體系,培育可持續的良品生產能力;二是優化產品結構,提高權益類產品占比,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同時探索含權中低波、資產配置等新型產品,滿足不同風險偏好投資者的需求;三是強化投資者陪伴,重視投資體驗與獲得感。
中銀基金同樣強調,行業的競爭將從“產品力”擴展到“服務力”。公司提出三點:一是優化經營理念與投資行為;二是推動“長錢長投”生態的進一步成熟;三是通過專業服務與長期陪伴創造新價值,真正提升投資者獲得感。
李一鳴則從行業趨勢與風險兩方面進行了總結。他認為,未來公募基金的“馬太效應”將進一步顯現,頭部機構依托品牌、矩陣和規模效應占據優勢,中小機構則通過“差異化定位+細分突破”尋求空間。行業格局將呈現被動投資與主動管理“雙輪并行”:寬基ETF與主題ETF成為重點,主動權益基金向“精品化”轉型,長期業績穩定性更受重視。同時,費率改革持續推進,將迫使機構從“規模導向”轉向“能力導向”。
政策鼓勵的創新領域將成為產品布局重點,比如養老目標基金。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納入養老金產品目錄的指數基金將獲得政策紅利。此外,基金公司將從 "賣產品" 向 "做服務" 轉變,投資者陪伴服務的質量將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關鍵。
不過,李一鳴提醒,目前行業仍需關注四大風險:投研同質化、ETF賽道“內卷”、優秀投研人才流失,以及機構在自身能力圈之外盲目擴張。他建議基金公司通過加強投研體系建設和優化職業發展路徑,提升團隊的長期穩定性,以期在未來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上版:劉珺宇
校對: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