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培養體系如何與時俱進、匹配人才發展?
近日,建設銀行、工商銀行等國有大行接連發布2026屆的校園招聘公告,啟動新一輪秋招,股份行、城農商行也加入“搶人大戰”,紛紛發布招聘啟事。在各類崗位中,AI、大數據等新興科技依舊是校招的關鍵詞。
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來,銀行數字化轉型、降本增效持續深入,各類崗位需求連年增加的大規模招聘較難復現。然而,招聘崗位精簡的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在不斷增加,這也使銀行求職競爭激烈,甚至“總行一個崗位有數千人投遞簡歷、基層崗位清北畢業生競爭”成為常態,越來越多名校畢業生涌入銀行求職賽場。
四大國有行合計招聘超7萬人
“銀行幾乎是校園招聘規模最大的金融機構。”一位在財經院校從事就業輔導的老師告訴券商中國記者,在每年高校舉辦的線下招聘會中,銀行是重要的招聘方。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張思遠指出,銀行業因其網點分布廣泛、業務類型多元及服務群體龐大,歷來是校園招聘中崗位需求較大的行業,這一現象與銀行服務實體經濟、承擔經濟“壓艙石”的功能密切相關。
9月以來,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等四大國有行陸續公布2026屆校園招聘崗位。據券商中國記者不完全統計,上述國有大行本次合計發布校園招聘崗位超7萬個。其中,農業銀行招募人數最多,共發布約21000個崗位;工商銀行則招募約20320人;建設銀行招募約16880人;中國銀行招募約13280人。
從招聘分類來看,各家銀行的境內分行人才需求較大,銀行總行、總行直屬機構、子公司、海外機構等緊追其后、種類多樣。以中國銀行為例,除總行及38家境內分行外,其總行軟件中心及銀行卡中心、中銀香港分行也發布了校招崗位。
股份行、城農商行們同樣求賢若渴,民生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北京農商行等十余家銀行紛紛發布招募令。以上海農商行為例,該行總行招聘管理培訓生15人、業務培訓生5人、FINTECH培訓生60人;分支行招聘管理培訓生、業務儲備生、營銷培訓生、營運培訓生等人才。
關鍵詞:AI、科技
券商中國記者梳理發現,在各家銀行的招聘崗位中,AI、大數據等金融科技人才仍是“香餑餑”。
工商銀行今年持續發布“科技菁英”崗位,主要為該行系統開發、應用研發、信息安全、數據挖掘、產品設計等領域提供科技人才儲備;建設銀行旗下遠程智能銀行中心招募從事與遠程智能銀行相關的業務管理、流程管理、運營管理、數據分析、智能化平臺建設及綜合管理等相關工作的應屆生。上海農商行2026屆FINTECH培訓生招聘中,則設置了分為軟件開發、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基礎架構&運維、數據治理、數字化產品經理等六大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銀行業加快打造“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民生銀行校招公告中就提到,該行打造校招生專項培養計劃,其中“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金融”計劃,將重點關注理工專業及金融數學、金融工程等復合專業背景的學生。
張思遠告訴記者,在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入的背景下,AI與金融科技已成為銀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引進具備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背景的專業人才,對銀行而言意味著技術自研能力的提升、風控體系的完善與運營效率的飛躍。
“這類人才不僅能夠推動智能投顧、精準營銷、智慧風控等創新業務的落地,更有助于銀行構建自主可控的科技底座,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先發優勢。”張思遠表示,當前,金融科技人才已成為銀行實現科技賦能、服務升級和戰略轉型的核心資產。
難度攀升!校招培養減量提質
“銀行崗位多,經常招聘不限專業,許多銀行還能解決一線城市的戶口,所以我也投了。”2026屆應屆生徐同學告訴記者,自己是文科專業,在銀行投遞了營銷類崗位。
“很多學生以為銀行崗位多,求職難度可能不高,但現實往往很‘骨感’。”從事銀行求職輔導多年的王心告訴記者,近年來,銀行求職競爭激烈,除了銀行總行部門、管培生等招聘少數專業管理崗位外,越來越多高學歷人才涌入銀行一線業務崗,不乏留學海歸、清華北大的名校畢業生。
記者注意到,相比去年,前述四家國有大行2026屆校園總招聘規模均縮小了千人左右。“近年來,銀行數字化轉型、行業也在降本增效,校招崗位需求和數量有調整很正常,但對校招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諸如客戶經理、柜面服務、綜合營銷等一線業務崗往往更加考驗學生的實際操作及應用能力。“不少高校學生剛進銀行,忍受不了重復性較高的一線操作崗位,覺得太過基礎、短期內看不到上升空間。”王心指出,上述不適容易導致新員工離開、銀行人才留存度降低。
“銀行校園招聘中出現‘學歷通脹’趨勢,既為銀行帶來人才素質整體提升的機遇,也伴隨人才期望管理、崗位適配性與職業穩定性等方面的挑戰。”張思遠表示,高學歷人才通常具備更強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潛力,有助于銀行推動數字化轉型與業務精細化;但若其職業發展訴求與基礎崗位內容不匹配,則易導致流失率上升。
他認為,為提高人才留存度,銀行應加快健全縱向晉升與橫向流通的雙軌發展機制,完善覆蓋全周期的特色培養計劃,并通過差異化激勵、崗位輪崗與實踐賦能等方式增強基礎崗位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在面試環節,招聘方要將一線崗位的工作內容、挑戰和枯燥性都闡明。”王心表示,銀行一線崗位是服務實體經濟、提升居民金融服務水平的重要抓手,因此,除了學歷等條件,招聘方更要考察候選人的溝通能力、抗壓能力、服務意識和穩定性。
“銀行的一線崗位不是萬年不變。”王心指出,隨著普惠金融、綠色信貸、鄉村振興等國家重點戰略的落地實施,銀行一線崗位也會有重心調整,帶來職業能力與技能的增長。“但本質上,銀行一線是強服務性的工作,不能帶著金融‘濾鏡’和放大鏡去審視,高校畢業生在進入前一定要客觀看待、充分了解銀行崗位的機遇和挑戰,再做選擇。”
責編:戰術恒
上版:王璐璐
校對:楊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