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收官,具身智能供應鏈企業的戰略布局與業務進展清晰浮現。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基于2025年中期財報,選取了近30家具身智能供應鏈公司為樣本,觀察到今年具身智能供應鏈里正在形成三個趨勢:
其一是,技術型企業通過核心部件卡位搶占訂單;
其二是,此前精于單一品類的零部件企業正以品類跨界和資本聯合實現平臺化布局,為公司接下來發展打開成長空間;
其三是,供應鏈企業正從B端制造向C端服務與開發者生態加速滲透,借生態破圈重塑行業邊界。
中報折射出的不僅是企業個體的成長軌跡,更是整個具身智能產業從技術突破邁向商業化爆發的關鍵轉折。供應鏈的集體演進與戰略轉型,正在為具身智能技術真正融入日常生活場景按下加速鍵。
技術卡位:提早布局的企業率先接單
2025年是具身智能規模化量產元年,而這個產業化紅利已經體現在中報里。
作為A股里的諧波減速器龍頭,綠的諧波(688017)用技術深耕打破了日本對國內市場諧波減速器市場的長期壟斷。而這個技術溢價也隨著量產開始顯現。
上半年,綠的諧波實現了業務規模與盈利能力的雙提升,營收和歸母凈利潤分別增長45.82%和45.87%。其中,具身智能機器人相關收入實現同比大幅提升,產品已從研發邁入小批量生產階段。
而憑借技術,接到小批量訂單的不止綠的諧波一家。
絲杠龍頭五洲新春(603667)稱,公司為機器人業務新拓展的反向式行星滾柱絲杠,持續取得數家客戶小批量訂單。
力矩傳感器龍頭柯力傳感(603662)也進入了收獲期。此前該公司已向超過50家國內人形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及工業機器人企業送樣,今年上半年,憑借六維力傳感器品類,柯力傳感實現出貨近千套,部分客戶已由送樣驗證進入小批量訂單階段。
同樣在上半年實現“第一桶金”的還有機器人代加工龍頭領益智造(002600)。憑借搭建了多條專屬人形機器人加工產線,以及提供全身結構件的全工藝生產加工方案,上半年領益智造為多家頭部具身智能企業完成了數千套整機加工訂單交付。
由此可見,這些企業之所以今年能夠接到訂單,在于它們提早為人形機器人量產進行了布局,并且都手握關鍵環節上的技術,這給它們在產業鏈上的卡位帶來絕對優勢。
不過,目前這批企業作為第一批“賣鏟人”,接到的訂單體量還不大,還不足以在營收里單列出來。這也意味著,下游主機廠還在挑選和試錯中,整體行業格局還未確立。
戰略布局:橫向拓展與縱向聯合并進
隨著量產節奏的加快,下游機器人本體廠對上游零部件企業的要求越來越高。
對此,綠的諧波在財報中點出,行業競爭格局正從產品導向轉向服務能力導向。一方面,機器人供應鏈企業要在技術協同層面具備全鏈條技術支持能力,在機器人整機廠商在提供終端解決方案時,做到深度參與、系統匹配和性能優化。另一方面,供應鏈企業還要在市場需求層面,建立快速的需求響應機制和柔性化生產體系,以滿足下游整機廠顯著增加的差異化、定制化需求。
而這一演變,也讓不少企業感受到了危機。這意味著,今年憑借技術拿到訂單的企業,明年不一定還能延續。他們需要更具系統化生產能力,才能在這場競爭中取勝。為此,他們必須在戰略布局上采取合縱連橫的手段。
從橫向上看,此前專注深耕單一品類的企業,如今都開始向外跨界。這個轉變,也恰好呼應了綠的諧波提到的“全鏈條技術支持能力”。也就是說,下游本體廠需要買的不是一個零配件,而是一個集研發和生產一體的系統性解決方案。
不少企業都在財報中表示,將跨界進入其他對手的陣地。例如,綠的諧波從減速器向行星滾柱絲杠、力矩傳感器上拓展;拓普集團從直線執行器開始往靈巧手電機、傳感器、軀體結構件、足部減震器、電子柔性皮膚等方向布局;富臨精工在整合減速器、智能控制及電機技術的同時,拓展諧波減速器和行星減速器兩個平臺的電關節產品。
具身供應鏈企業跨界的興起,也從側面反映出,這個產業鏈里單項零配件的價值不高,因此企業才想以平臺化產品布局的方式,增加自己在產業鏈里的話語權,為起量后分得更大的蛋糕鋪路。
為了這一口更大的蛋糕,僅橫向拓品類自然是不夠。在縱向上,企業還在通過資本化手段與下游主機廠及其他生態伙伴捆綁得更深。
富臨精工選擇與下游明星主機廠聯合。上半年,該公司與智元機器人等合作方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來實施人形機器人項目。借助智元的知名度和接單能力,富臨精工將更加理解終端客戶和應用場景、更好的去適配大場景客戶需求,從而實現智能機器人產業相關產品的規模化經營。
柯力傳感則是選擇主動出擊。上半年,該公司通過戰略投資,完成對人形機器人本體企業(開普勒人形機器人),觸覺傳感器企業(他山科技、猿聲先達),以及慣性測量單元(IMU)企業(無錫北微傳感)的戰略投資,構建起多模態感知能力的機器人傳感解決方案能力,進一步提升其系統層解決方案的附加值。
通過“橫向擴疆”與“縱向深綁”的雙軌戰略,供應鏈龍頭正從單一的零部件供應商,重塑整個具身智能產業的競爭格局與價值分配模式。
破圈:從B端工業向C端消費市場走
眼見著工業場景里的訂單越來越難啃,供應鏈企業便想著另辟蹊徑,一則是轉向更快起量的消費級市場,二則是把產品從傳統工業的B2B模式,朝著直面開發者的B2C模式演進,借生態破圈重塑行業邊界。
第一條路里最為典型的是速騰聚創(2498.HK)。作為一家賣激光雷達給汽車廠的公司,自去年開始其便盯上了具身機器人產業。但與上面緊跟人形機器人主機廠的公司不同,速騰聚創瞄準的是消費級機器人市場——割草機器人。
上半年,速騰聚創在財報中提到,針對機器人推出的兩大數字化新品,并以此與兩家全球領先的割草機器人制造商達成合作。其中一家是松靈機器人旗下品牌庫瑪科技。
根據合作協議,庫瑪科技將在未來三年內采購120萬顆速騰聚創的固態或數字機械式激光雷達,用于高端智能割草機器人感知系統的開發。而這筆訂單讓速騰聚創上半年機器人業務呈現爆發式增長。二季度相關產品銷量達3.44萬臺,同比勁增631.9%,為其帶來了約1.5億元營收。
在第一條路跑通后,速騰聚創還計劃用產品跑通第二條,商業模式上的破圈。為此,速騰聚創自去年便推出了機器人視覺產品Active Camera,并在8月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宣布,下半年發布Active Camera 2.0。
值得一提的是,速騰聚創的機器視覺新品,不僅面向工業級客戶,還打算面向開發者服務。其在財報中提到,該品類配套AI-Ready生態,做到讓開發者開箱即用。目前該產品已經收集多個領域超400頂尖開發者和機器人企業的需求,包括來自清華大學、香港大學、斯坦福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等的學者和開發者團隊。
同樣有此打算的還有奧比中光(688322)。該公司創始人兼CEO黃源浩此前在與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交流時稱,公司近期正在挖掘并服務視覺開發者,把最新、最好的產品給他們,讓他們來開創下一代的產品。
除了做“機器之眼”的公司看到了開發者生態的崛起,做“機器之手”的公司也看到了。以微型電機技術起家的兆威機電(003021),在工業領域深耕24年。今年,該公司決定向臺前走一步,成立專門研發、生產和銷售的靈巧手子公司,并將其研發出來的靈巧手產品上架了京東商城,售價范圍在4萬到5萬元之間。
這種從B端工業市場向C端消費場景及開發者生態的拓展,標志著具身智能供應鏈的競爭維度正發生根本性轉變:從單一的技術比拼,升級為對應用場景、開發者生態乃至最終用戶的全面爭奪。
從技術卡位搶占細分市場,到橫向跨界整合產業鏈,再到突破圈層重構商業模式,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供應鏈企業布局的背后,正指向一個目標:在萬億級產業爆發前夜,搶占不可替代的生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