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AI。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部門8月19日發布 《上海市加快推動“AI+制造”發展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實施方案》提到,實施“模塑申城·AI+制造”行動,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賦能新型工業化,形成新質生產力。
《實施方案》明確,通過三年時間努力,力爭上海市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在語料、模型、平臺、場景等領域形成一批創新成果。推動3000家制造業企業實現智能化應用;打造10個行業標桿模型,形成100個標桿智能產品;推廣100個示范應用場景,建設10個左右“AI+制造”示范工廠;發展5家左右綜合集成服務商,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專業服務商,加快形成制造業智能化發展生態。
圍繞產融對接,《實施方案》提出,探索將接入工業互聯網等平臺的企業生產數據作為銀行貸款增信項。支持服務商等企業通過所持有的知識產權、專利技術進行質押融資。發揮市政策性融資擔保基金作用,對符合條件的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推動市區相關產業基金、社會資本等支持“AI+制造”發展,精準投向語料建設、模型開發、場景應用、服務商等項目和創新主體。
打造細分領域行業模型
7月30日召開的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指出,必須把握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的戰略機遇,以AI驅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升級,助力“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躍升。要推動創新賦能,把握輕量化技術新趨勢,著力開發面向垂類領域的工業級智能體,實現“小切口”精準賦能。要分類施策,制定差異化“AI+”實施路徑,“一業一策”分類推進,傳統制造業要推動生產流程智能化改造,新興制造業重點布局智能終端等原生賽道。
在基礎和前沿技術上,《實施方案》要求,推動基礎模型開展多模態算法創新,加強對流體、電磁、真空等物理規律的理解,提升物理仿真能力;加強對工業圖紙、操作手冊、產品缺陷等信息的識別,提升視覺處理能力;加強對時序數據、工藝約束規則的理解,提升智能決策能力。
針對重點行業,《實施方案》要求,聚焦集成電路、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船舶海工、航空航天、先進材料、鋼鐵、時尚消費品、醫藥制造等行業,推動企業創新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細分領域行業模型,發展面向特定場景的專用小模型,構建多層次工業模型體系,提升大模型和小模型的協同效率,加快在工業場景中落地應用。
讓人形機器人加快進廠
《實施方案》還要求,建設“AI+制造”工廠。推動建設以智能體高密度分布、多場景集成為特征的“AI+制造”示范工廠,綜合應用空間計算、多智能體協同等技術,集聚各類場景模型、智能產品和裝備,推進以人形機器人為代表的多類型具身智能在典型場景中的實用化部署。
同時,支持電子信息、汽車、裝備等重點行業面向重復性強、危險性高、對健康存在危害的工作場景部署應用工業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安全性。推動智能機器人在裝配、焊接、噴涂、物料搬運等環節開展規模化應用。推動鋼鐵、船舶等行業打造人機協同智能制造作業單元,實現復雜工序無人化。制定工業場景人形機器人安全性可靠性檢驗檢測方法,推動產品“持證上崗”。
在AI+消費終端上,《實施方案》明確,推動消費終端企業與人工智能企業合作開發端側模型,開展云端模型端側部署,提升終端的模型應用能力,推動終端智能化操作創新。推動AI計算機、AI眼鏡和AI手機等新型智能消費終端迭代升級,加快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促進智能終端產業集群發展。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