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實施方案》和《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正式對外公布。
根據方案,貼息對象分別為向8大類主要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發放的銀行貸款,以及居民使用的相關貸款經辦機構個人消費貸款中實際用于消費的部分;兩項貸款貼息政策的年貼息比例均為1個百分點,中央財政將承擔貼息資金的90%,政策實施期均為1年。
8月13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財政部金融司司長于紅,商務部服務貿易和商貿服務業司負責人王波,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負責人車士義,金融監管總局新聞發言人、政策研究司司長郭武平出席國新辦新聞發布會,就兩項貼息政策的申請條件、持續時間、資金監管等熱點問題作出回應。來看會上重點內容:
1. 這兩項政策到期后,還會開展效果評估,研究視情延長政策的期限,或擴大支持范圍,和調整貸款經辦機構的范圍。
2.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支持的是消費者合理的借貸需求和真實的消費行為,如果借款人使用個人消費貸款用于一些非消費領域,或是其他違規套利行為,這不屬于政策的支持范圍,將無法取得貼息資金。
3.貸款資金必須合規用于正常的經營活動,例如拓展空間、優化布局、提升硬件、增加業態、人員培訓、產品研發等,重點是要改善消費基礎設施、提升服務供給能力,不能用于投資理財和套利活動。
4.兩項貼息政策涉及的貸款利息扣減、貼息資金申請等工作均由經辦機構來負責,借款人無需額外的操作。
5.指導各金融監管局將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執行情況納入日常監管,配合財政部門適時對貸款經辦機構貼息資金的申請、撥付、清算等情況開展核查。
6. 再貸款政策將政策激勵與銀行對消費領域信貸投放相掛鉤,通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低息再貸款,促進銀行加大消費領域信貸投放、讓利于經營主體。
7. 將引導經辦銀行嚴格按照行業管理部門審核檢查結果申領貼息資金,并動態跟蹤貸款流向,加強資金用途管控,確保資金合規和有效使用。同時,將指導各金融監管局加強日常監管,配合地方財政部門強化業務指導,督促經辦銀行加強貸款管理,防范貼息資金套取挪用風險。
符合哪些條件可以申請貼息?財政部詳解
于紅提到,兩項貼息政策設計的側重點都是廣覆蓋、低門檻,也沒有設置復雜的申請程序,盡量讓大家做到“省錢又省心”,只需要滿足一些基本的、必要的條件,就可享受政策的支持,確保精準發揮提振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效果。
具體來看,居民享受個人消費貸款貼息的條件,核心是要有真實的消費行為。
自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無論是日常生活性小額消費,還是較大額度的商品消費,或是旅游、養老、生育、教培、醫療等服務消費,只要在相關機構獲得了消費貸款,其中實實在在花出去用于消費的部分,都可以享受貼息支持,每人單筆消費最高享受的貸款貼息是500元,多筆消費可疊加享受。
于紅介紹,對于單筆5萬元以下消費,按照實際金額計算貼息,多筆疊加后,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以享受貼息1000元;對于單筆5萬元以上消費,以5萬元為上限來計算貼息,也可多筆疊加,加上小額消費貼息,在同一家貸款機構最高可享受貼息為3000元。
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的條件,核心則是要將貸款資金用于經營活動。
于紅表示,對于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這8類消費領域服務業經營主體而言,從今年3月16日到年底的時間里,只要與銀行簽訂了貸款合同,而且已經收到貸款資金的這些經營主體,都可以享受最長1年的貼息,貸款期限不足一年的,按照實際期限來進行貼息。
簡化申請程序 借款人無需額外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兩項貼息政策涉及的貸款利息扣減、貼息資金申請等工作均由經辦機構來負責,借款人無需額外操作。這也意味著,對廣大借款人而言,貼息政策的申領流程將更加高效便捷。
具體來看,于紅指出,借款人在申請個人消費貸款簽訂相關貸款合同時,只需要增加一個操作——授予貸款經辦機構相關權限,允許其識別貸款發放賬戶或指定賬戶的交易信息,這樣貸款經辦機構將根據實際消費情況,按照政策規定的貼息比例、貼息上限等要求計算財政貼息金額,在定期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由財政承擔的貼息資金,借款人可通過短信、手機APP等方式知曉享受財政貼息的具體情況,不需要其他額外操作。
同樣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落實過程中,借款主體也不需要進行貼息申請,只需要按照正常的信貸流程在銀行辦理貸款即可。經辦銀行收到財政貼息資金后,對經營主體已經支付的利息,一次性向經營主體返還對應的貼息資金;對于經營主體未來需支付的利息,貸款經辦銀行在后續按期收取時,直接扣除對應的貼息資金。
讓政策紅利切實惠及經營主體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0年—2024年,我國服務消費保持較快增長,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年均增長9.6%。2024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達46.1%,對居民消費支出增長貢獻率達63%。
“很多家庭在家政、健身、旅游、美容、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支出已經超過了商品消費的支出,我國服務消費有較大的增長潛力。”王波指出,本次發布實施的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和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從需求端和供給端雙向發力,統籌增強消費能力和擴大有效供給,對提振消費特別是擴大服務消費將產生積極作用。
作為有關服務行業的主管部門,王波表示,商務部將督促指導省級商務主管部門認真審核經辦銀行省行報送的相關材料,讓政策紅利切實惠及符合條件的經營主體;同時,還要指導地方商務主管部門通過定期實地走訪、行業座談等方式,梳理經營主體在貸款申請、貼息審核、貼息撥付等環節的訴求和建議,持續優化完善相關工作。
視情況研究是否延長政策期限
“對居民個人消費貸款和消費領域的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實施貼息政策,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實施?!绷吾禾岬?,兩項貸款貼息政策可視為消費貸款領域的又一次“國補”。與以往直接財政補貼相比,兩項貼息政策與金融政策協同發力,發揮公共資金引導作用,撬動更多金融活水流向真正的消費領域,以激發消費潛力,提升市場的活力。
廖岷做了一個簡單測算,1%的貼息比例意味著,1塊錢的貼息資金,有可能帶動100塊錢的貸款資金用于居民消費,或者是消費領域服務業供給,“所以這是一個公共資金和金融工具結合產生的撬動效應”。
從經辦機構覆蓋范圍看,財政部等部門公布的經辦機構名單主要包括全國性銀行和部分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其中,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的貸款經辦機構包括6家國有大行、12家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及微眾銀行、螞蟻消金、招聯消金、興業消金、中銀消金這5家其他個人消費貸款發放機構。
“今天早上我還接到一些不在這個政策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的詢問,我當時跟他們作了解釋,我說這項政策這次主要選擇的是全國范圍經營的、客戶規模較大的一些金融機構?!绷吾涸跁暇徒涋k機構覆蓋范圍進一步解釋稱,之所以選擇全國性金融機構,是因為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的貼息對象為貸款資金中用于消費部分,針對這樣的特點,在前期工作部署時,要求貸款經辦機構健全信息系統,對從消費者相關資金賬戶直達商戶的消費信息做到精準識別,確保貼息資金能夠真正用于支持消費。
廖岷表示,這兩項政策到期后,會開展效果評估,研究視情延長政策的期限,或擴大支持范圍,和調整貸款經辦機構的范圍。
用好貼息政策 執行情況將納入日常監管
用好貼息資金是推動政策落實落細的一大關鍵,郭武平指出,無論居民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還是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在落實過程中,都要指導各金融監管局加強日常監管,強化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同時配合地方財政部門強化業務指導,督促經辦銀行加強貸款管理,防范貼息資金套取挪用風險。
郭武平表示,金融監管總局會督促貸款經辦機構總部,建立健全內部問題核查和處理機制,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同時,指導各金融監管局將個人消費貸款貼息政策執行情況納入日常監管,配合財政部門適時對貸款經辦機構貼息資金的申請、撥付、清算等情況開展核查。
在落實服務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政策過程中,還將引導經辦銀行嚴格按照行業管理部門審核檢查結果申領貼息資金,并動態跟蹤貸款流向,加強資金用途管控,確保資金合規和有效使用。同時,指導各金融監管局加強日常監管,配合地方財政部門強化業務指導,督促經辦銀行加強貸款管理,防范貼息資金套取挪用風險。
此外,郭武平強調,經辦銀行要聚焦餐飲住宿、健康、養老、托育、家政、文化娛樂、旅游、體育等8類與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消費行業,加大信貸投放力度。
“特別是針對符合條件的小微企業,我們強調要發揮好金融監管總局去年10月份牽頭建立的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協調工作機制作用,指導銀行精準對接,實現信貸資金‘直達基層、快速便捷、利率適宜’?!?郭武平稱。
多項政策工具形成合力 激發消費潛力
兩項貼息政策的一大亮點在于強化財政、金融政策的協同聯動作用,通過金融工具,放大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除此之外,貼息政策還可以與此前已出臺的多項宏觀政策配合,進一步激活消費潛力。
今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牽頭出臺了《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消費領域信貸供給。
車士義指出,此次出臺的兩項貸款貼息政策與中國人民銀行前期出臺的消費領域金融支持政策著力點一致,有利于產生“1+1>2”的政策效應。
一方面,貼息政策通過對貸款利息支出的補貼,直接降低居民消費和企業經營的融資成本,減輕財務負擔;另一方面,再貸款政策將政策激勵與銀行對消費領域信貸投放相掛鉤,通過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提供低息再貸款,促進銀行加大消費領域信貸投放、讓利于經營主體。
車士義強調,消費貸款利率由銀行綜合考慮資金成本、管理成本、風險溢價等因素,按照市場化原則自主確定,貼息部分由財政資金直接補貼給老百姓,在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同時,也兼顧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可持續性。
車士義表示,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引導加大服務消費領域信貸投放力度,同時優化居民消費金融的產品和服務,指導金融機構簡化審批流程,增強消費金融產品吸引力,支持居民真實的消費需求。提高消費貸款利率定價能力,根據客戶需求和風險特征進行產品創新和差異化定價,確保消費金融服務的長期可持續。
責編:萬健祎
校對: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