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領域“利好”消息不斷!
8月3日,據央視新聞報道,我國自主研發的噸級以上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實現遠海石油平臺物資運輸飛行。這一突破,標志著我國在海陸低空物流場景應用中邁出關鍵一步。
另外,深圳市發改委近日發布《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其中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10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區和2個特色產業園區;建成低空起降點1200個以上,開通載人、載貨飛行等各類低空商業航線1000條以上。
近期,時的科技獲阿聯酋10億美元eVTOL訂單,小鵬匯天完成2.5億美元B輪融資,億航智能與清華大學共建低空航空技術聯合研究院。有券商表示,低空經濟產業化進程有望進一步提速。
新突破
據央視新聞報道,今日(8月3日)從中國海油獲悉,我國自主研發的噸級以上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首次實現遠海石油平臺物資運輸飛行,這一突破不僅創新了海上物資補給模式,更標志著我國在海陸低空物流場景應用中邁出關鍵一步。
據報道,我國自主研發的2噸級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凱瑞鷗”,裝載新鮮水果和緊急藥品等物資,從深圳陸地起降點起飛。經過58分鐘的跨海域飛行,該無人機降落在距離深圳海岸線150公里的海上油氣平臺,成功完成了運輸任務。
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協調部副經理任永怡表示,相比傳統依賴船舶和直升機的運輸方式,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在運營成本、響應速度、環保零碳、舒適性以及適應有限起降空間方面具有顯著優勢。
長期以來,我國海上石油平臺的物資補給主要依賴船舶運輸,單程耗時10小時或以上,難以滿足緊急物資調度與應急保障需求。緊急情況下則需調用直升機,但單次飛行成本較高。任永怡介紹,此次試飛將創新的航空技術、成熟的運營經驗與真實的海上作業需求深度融合,形成“研制+運營+場景”低空應用落地閉環,實現了海陸長距離低空緊急物資運送、應對漁船滋擾等場景的新突破,展現了低空經濟技術賦能傳統能源產業的巨大潛力。
密集利好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低空經濟領域迎來了多則利好消息。
7月31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上半年發展改革形勢通報會,明確下半年重點工作包括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提到,要因地制宜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推動“人工智能+”行動走深走實,推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
華創證券指出,近期國家發改委多次提及低空經濟,并將其明確為下半年重點工作方向之一,是做優增量,提高國內大循環效益的舉措之一,建議關注低空產業或將從頂層設計到加速落地。
另外,7月31日,深圳市發改委發布《深圳市低空基礎設施高質量建設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提出,到2026年底,建成“1+5+4”(低空經濟大科學裝置1個、低空經濟運行試驗區5個、測試場4個)低空經濟總部研發測試總體布局。圍繞無人機關鍵系統和零部件、整機制造、地面保障裝備等關鍵環節,形成一批全球領軍的低空研發制造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隱形冠軍等企業國內領先。產業集聚發展水平顯著提升,產值規模突破1300億元。
到2026年底,建成10個低空經濟產業園區和2個特色產業園區,覆蓋技術研發、生產制造、營銷展示等業態。低空經濟鏈上企業相互合作與跨行業協同規模顯著提升,飛控算法、高能量密度電池、低功耗主控芯片、高性能輕量化材料、復雜環境感知等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低空飛行器產業鏈核心技術與關鍵零部件供應的自主可控。
到2026年底,建成低空起降點1200個以上,開通載人、載貨飛行等各類低空商業航線1000條以上,直升機、eVTOL起降設施1公里半徑覆蓋建成區面積比例突破50%,“2小時同城、4小時跨城”低空快送服務覆蓋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超過70%,三甲醫院、血液中心(血站)覆蓋率超過50%,城市治理起降場3公里半徑范圍內實現全市公園、河道、水庫、岸線等巡檢全覆蓋,載人飛行、物流運輸、低空觀光、航空運動、飛行培訓、電力巡線、港口巡檢、航拍測繪、農林植保等領域實現商業化應用。
華創證券表示,深圳走在低空經濟產業建設的前沿,深圳模式或有望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重點參考的案例。深圳市發改委公開本文件,意味著到2026年底諸多項目要實際落地。新增建設規模大,場景全面,無疑是對低空經濟產業注入強心劑。
低空經濟產業近期獲得超大國際訂單,也引發市場關注。7月16日,阿聯酋企業Autocraft與時的科技簽署采購協議,訂單金額10億美元。Autocraft采購350架E20 eVTOL,與時的科技攜手推進在中東及北非地區低空旅游、空中出行等多元場景的商業化落地;7月23日,沃蘭特航空與泰國泛太平洋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航空技術國際工程有限公司簽署了三方合作協議,該訂單總金額達17.5億美元。
西部證券指出,根據時的科技與Autocraft簽約的訂單,單架飛機的價格為285.71萬美元,換算成人民幣將超2000萬元,單機價值量較為可觀。低空eVTOL作為一種公共交通工具或達不到人形機器人的需求數量級,但考慮其單機價值量是人形機器人當前公布價格的約30—500倍,產業版塊具備較大的市場拓展空間。
責編:楊喻程
排版:劉珺宇
校對:劉榕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