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萬億大資管掃描:險資、公募破30萬億,信托業狂飆存隱憂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作者:周炎炎2025-08-01 09:21

      2024年末,中國大資管總規模站上150萬億元的高峰。

      150萬億元是各個資管子行業的加總,其中包含資管子行業中的交叉金融部分,可能高于實際資管規模。但在銀行存款利率走低、禁止銀行“手工補息”、規范同業存款的背景下,2024年確實是“金融脫媒”跡象較為明顯的一年,包括銀行理財、信托、公募基金、保險這四個資管子行業均呈現規模兩位數增長。

      翻開資管行業的歷史卷軸:2004年銀行理財“橫空出世”,這是中國資管業劃時代的變化;2011年開始銀信合作興起,信托業邁入大發展時期;2012年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規模激增;2013年天弘基金聯手支付寶推出余額寶,互聯網公司倒逼傳統金融機構布局線上渠道;2015年的“股災”暴露了場外配資、結構化資管計劃加劇市場波動等亂象,“傘形信托”被叫停;2018年多部門聯合發布“資管新規”——《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行業清理影子銀行、正本清源,打破剛兌、禁止資金池、限制期限錯配,大資管回歸同一起跑線;2019年起至今理財子公司陸續呱呱落地,清潔起步,構成資管行業合規發展新勢力;到2024年末,銀行理財凈值化率98%,非標資產基本出清,大資管行業從野蠻生長逐步走向規范、透明、合規。

      但資管新規之前銀行理財“資金池”“資產池”的做法仍有一定的慣性,作為與行業共同成長的觀察者,21世紀資管研究院也發現,銀行理財自2022年兩輪股債大跌導致規模萎縮以來,屢次通過多種渠道來扭曲資管新規的初衷甚至“偽造凈值曲線”,也就是所謂的“魔法”:例如通過保險資管獲得高息存款、通過信托收盤價打造私募債穩定凈值、通過不斷新發小產品做高收益“打榜”募集資金、通過選擇性披露產品過往業績誤導投資者、自建估值模型套用在不能使用攤余成本法的資產上以平滑凈值……監管在發現此類跡象后均要求行業進行整改,但根源尚未去除——資管機構“規模情結”根深蒂固,已成思維定勢,一時間難以切換成以客戶為中心的產品策略和機構管理模式。

      呼吁“反內卷”,呼喚“高質量發展”,應當是2025年銀行理財乃至大資管行業的主基調。在高質量發展方面,證監會走在前面。2024年起,證監會已經發布多份監管文件以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推動高質量發展,并促進市場穩定,比如去年推動“國九條”落地、規范證券交易傭金收取行為,2025年5月推出《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督促基金行業機構牢固樹立以投資者最佳利益為核心的經營理念,并貫穿于公司治理、產品發行、投資運作、考核機制等基金運營管理全鏈條、各環節。金監總局于2025年3月發布《商業銀行代理銷售業務管理辦法》,要求代銷機構嚴格落實KYC(了解你的客戶),防范代銷業務風險;總局也于同年5月起草《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旨在統一信托、理財、保險資管產品的信披標準,提升透明度,保護投資者權益。

      再看資管業目前的市場主體。截至2025年6月末,開展銀行理財業務的銀行有194家,理財子公司32家,保險資管公司36家,信托公司65家,開展券商資管業務的公司147家,公募基金公司149家,社會私募19756家。

      本文選擇規模與份額、資產配置、報酬及收益率三大維度,將各類資管機構的數據進行綜合對比,試圖勾勒出近十年大資管生態變遷圖譜。

      截至2024年末,中國資管行業總體規模達157.04萬億元(部分資管產品系嵌套產品,含重復計算)。這一數據較上一年增長了13.09%,創資管新規發布之后最高增幅,而2022年末、2023年末的增幅分別是-0.10%、4.79%。這說明2024年“存款搬家”效應明顯,在存款降息、禁止銀行“手工補息”、規范同業存款的背景下,疊加去年9月末的股市行情,居民和機構存款涌向理財、保險、公募基金。

      從增幅來看,信托規模增幅最高,達23.58%,其規模也逐步逼近銀行理財,與后者的規模僅相差0.39萬億元。增幅第二、第三的分別是公募基金和保險,分別為20.39%和15.08%。此外,銀行理財也實現了11.75%的規模增長。

      截至2024年末,各項資管規模如下:保險規模33.26萬億元,在大資管中占比21.18%;公募基金規模32.83萬億元,占比20.91%;銀行理財規模29.95萬億元,占比19.07%;信托規模29.56萬億元,占比18.82%;私募基金規模19.91萬億元,占比12.68%;證券公司資管5.47萬億元,占比3.48%;公募基金專戶規模4.66萬億元,占比2.97%;基金子公司專戶1.09萬億元,占比0.69%;期貨資管0.31萬億元,占比0.20%。

      總體來說,銀保資管機構(包括銀行理財、信托、保險)整體資管規模為92.77萬億元,占比59.07%;證券業資管(包括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資管、期貨資管、基金公司專戶、基金子公司專戶)整體資管規模為64.27萬億元,占比40.93%。

      從縱向變化上看,這十年間(從2014年到2024年)資管規模總體呈現增長,以2016年為分界線,由于基數已經較高,疊加資管新規及各個子行業監管規定逐步落地,2017年開始增幅減緩,甚至在2018、2019、2022這三年出現了負增長。其中,2018~2019年出現負增長是因為資管新規落地,對行業形成規范性約束的效應,而2022年的下降是因為兩輪股市、債市的波動導致權益資產和固收資產估值縮水,資管產品整體風險提升而收益率下滑,“性價比”低過銀行存款,因此資金涌向銀行定期存款,高成本的定期存款在銀行負債占比提升,客觀上導致了銀行整體負債成本爬升,在LPR屢次下調的情形下,2023年到2025年上半年國有大行領頭,連續6次下調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下調后,由于2023年債券牛市開啟,一直到2024年末,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一路下行,再加上保險“炒停售”效應明顯,2024年9月起權益市場回溫,因此居民資產回流至銀行理財、保險、公募基金等資管行業。

      從各子行業發展進程看來,2023年保險資管、公募基金規模都超越了銀行理財,成為資管行業的“大哥”“二哥”,銀行理財屈居第三,2024年末依舊維持這樣的格局,座次未變。

      而較為依賴通道業務的資管子行業,包括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專戶在監管控制嵌套和通道業務的態勢下,近年來基本處于規模不斷萎縮的趨勢。信托規模變化較為特殊,曾經作為通道業務較多的資管類型,在2018~2020年這三年規模不斷下滑,但2021年規模又開始攀升,且增幅逐年擴大。這意味著信托行業在持續出清后,特別是在實施信托業“三分類”業務轉型后重回積極擴張趨勢,這當中也有信托在銀信合作的價值和作用不斷被再發現的緣故。

      1.銀行理財

      事實上,除2018、2022、2023這三年外,銀行理財在此前十余年的發展中,一直保持著規模增長,2024年末規模再度逼近30萬億元,增長11.75%,此增幅也是2018年以來第二高。2018年后因資管新規將銀行理財規模統計口徑由含保本理財的全口徑變更為非保本理財存續規模,因此出現了規模驟然縮減,至2021年末數據已達到與2017年全口徑統計時接近的規模。

      經歷了此前的野蠻增長后,在“資管新規元年”的2018年,銀行理財在管理機構和產品方面同時出現變化,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成立和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化轉型同步進行,推進行業的深化變革和轉型。

      2022年對銀行理財來說是不平凡的一年。受股債行情影響,銀行理財經歷至少兩輪明顯波動,出現大面積“破凈”,市場規模萎縮至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2023年是銀行理財“恢復元氣”的一年,在債券市場逐步恢復平靜并走牛的時間段,年末規模仍出現小幅下滑。而2024年在債牛行情下,居民和機構對理財的信心有所恢復,規模在低基數的情況下大漲。而根據中國理財網最新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規模已經達到30.67萬億元,突破30萬億元大關。

      拉長時間段看,2012年銀行理財占整體大資管的比重是38.91%,12年后下降至19.07%。主要是因為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保險資管起到了“金融脫媒”的過程中一個分流的作用,居民和機構部分風險偏好提升,選擇公募基金,部分尋找到另外的存款替代品,比如保險產品。

      根據中國理財網數據,截至2025年6月末,銀行理財市場存續規模30.67萬億元,較年初增長2.38%,同比增幅7.53%。

      21世紀資管研究院分析認為,2024年以來理財規模增長較快的主要原因包括兩方面:一是2024年4月禁止手工補息導致存款搬家、流向理財;二是債市走高之下固收類理財產品業績表現較好,吸引資金進入;三是理財通過不斷新發高收益小產品吸引新資金買入;四是雖然去年9月開始資本市場回溫,部分客戶風險偏好有所抬升,但主流的存款替代產品仍舊以銀行理財為首選。

      2.信托

      在主要資管業務參與主體中,信托在2018至2020年這三年中規模縮減最為明顯,2020年較巔峰時期下降了5.76萬億元。但從更長的時間維度看,早在2013年信托規模增速就已放緩。究其原因,信托公司的業務高度依賴其作為銀行理財的通道,后由于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等其他通道的崛起而大受影響,并且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原銀監會就出臺了一系列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監管文件,使銀信理財合作業務的“野蠻式”增長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

      總體而言,2008~2017年對信托行業而言都屬于高速發展期,之后隨著“資管新規”和“兩壓一降”監管政策的出臺,自2018年起進入負增長的下行發展周期。在2017年的資管新規出臺前夕,整個資管行業發展明顯放緩的情況下,信托保持了近30%的增長,增速位于所有類型資管機構之首。

      此后,隨著“資管新規”和“兩壓一降”監管政策的出臺,信托規模自2018年起進入負增長的下行發展周期,低谷在2020年末,下降到20.49萬億元,但隨后連年上漲,到2024年末已連續4年規模企穩回升。雖然規模上已經排在資管子行業第四位,但與第三位的銀行理財規模差距逐年縮小,并且創信托業資管規模歷年新高。

      在“三分類”格局下,信托業正從傳統的非標融資業務向更加多元化和專業化的資產服務信托以及資產管理信托并重的業務模式轉型。信托業具有規模經濟和網絡經濟特點,信托資產規模增長為提高資產配置效率和更好地服務客戶群體提供了規模經濟效應,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收益率提升成為信托資產規模持續增長的客觀基礎。在近年來的嚴監管下,信托公司普遍注重主動管理能力培養,投向證券市場(含股票、基金、債券)的資金規模快速上升,已成為權重比例較高的信托資金投向。此外,財產權信托尤其是資產證券化等事務管理類信托業務較快發展,融資類信托占比顯著下降,行業轉型初見成效。

      不過21世紀資管研究院認為,信托業近年來還有很多改進空間:一是存量投向非標債權、股權業務的產品退出問題尚未完全妥善解決,投資者到期贖回不順暢,負面事件導致投資者對行業的信心有所動搖;二是依賴銀信業務帶動規模增長,對信托來說雖然能快速做大規模但是回報較低,且有一定的合規風險;三是新業務尚未形成支柱,盡管部分公司布局綠色信托、家族信托等,但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非標業務下滑的營收缺口。

      3.公募基金

      自1998年3月份中國第一批公募基金落地生根以來,2025年中國公募基金發展進入第27個年頭。最早誕生的公募基金為封閉式基金,隨著我國第一只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公募基金于2001年誕生,開放式基金隨后迎來超常規式大發展,公募基金也因此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

      二十余年間,市場規模從2000年末的846億元增長至2024年末的32.83萬億元,規模增長了近400倍。公募基金發展一方面與資本市場表現密切相關,另一方面2018年后資管行業的凈值化轉型也為本身即高度凈值化的公募基金帶來發展利好。

      2020年經歷一輪回暖發展后,至2021年末,公募基金規模已超過信托,成為資管子行業中排名第二的子行業。而2023年公募基金又超越銀行理財,但由于保險資管也在快速崛起,仍位于所有資管子行業規模第二位。到2024年,公募基金規模突破30萬億元,但仍位居所有資管子業務的“榜眼”。

      2024年公募基金越過30萬億門檻的原因,21世紀資管研究院認為有三:一是2024年9月24日,當天中國金融監管部門發布了多項重磅增量政策,被稱為“924新政”,比如明確中央匯金“類平準基金”定位,通過大規模增持ETF(如滬深300、中證500等)穩定市場,這成為資本市場的一個重要轉折點,A股市場經歷了顯著變化,上證指數從低點一度大幅反彈至3674點高位;二是被動投資爆發式增長,新“國九條”建立ETF快速審批通道,社保基金將ETF納入投資范圍,2024年境內交易所掛牌ETF總規模超過3.7萬億元,較2023年末增長81%;三是低利率環境下,債基、貨基雖收益率下滑,但由于其申贖方便仍舊成為客戶的優質流動性管理工具,此外“固收”產品也滿足了客戶平衡風險收益的需求。

      4.保險資管

      從保險資管的歷年增速來看,增長一貫較為平穩,從未出現過數量級的暴增,自2014年至今均維持在7%~20%的年增速,但在其他資管子行業出現波動之時,保險仍在鞏固和加強自身的優勢,2024年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達到超30萬億元的歷史最好水平,折射出保險資管在應對全球經濟波動中的韌性和適應能力,也說明了在面對不確定性時居民財富的避險需求暴增。自2016年以來,保險資管在整體資管行業中的份額也在穩步提升,從2016年的11.46%逐步上升至2024年末的21.18%,位居資管子行業中的第一位,且強勁增長趨勢仍在延續。

      2024年保險業的核心特征是:人身險結構優化、財產險動能切換、科技重塑服務生態。行業在資產規模創新高的同時,通過產品轉型(由人身險主導逐步過渡到分紅險主導)、渠道提質(代理人“清虛”和產能提升)及科技賦能(線上購險率逐步提升至78%)夯實了內生增長基礎。

      在保險資管領域,營收上已經出現了“馬太效應”。國壽資產、泰康資產2024年營收繼續領跑行業,分別實現67.03億元、62.8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7.5%、23%,國壽投資排在第三,攬入42.33億元,同比增長28%。平安資產以40.45億元、太保資產22.47億元分列第四、第五。

      其余23家保險資管公司2024年營收均不足10億元,其中,建信保險資產、中再資產等5家公司營收介于5億~10億元,另有10家保險資管公司營收不足3億元,明顯分化。

      5.證券業資管

      在統一監管下,券商資管、公募基金專戶、基金子公司專戶等原先主要作為銀行理財通道成長起來的業務,其規模曾經在數年間翻倍成長,但2018~2024年大多處于急劇萎縮狀態。

      券商資管從2012年到2016年5年間從不到2萬億元增長到超過17萬億元;公募基金專戶2013年到2016年4年間規模從0.47萬億元增長到6.38萬億元,最高年增幅超過240%;基金子公司從2012年的0.25萬億元到2016年突破10萬億元。這些都是資管新規后最容易受到影響的主體。

      2018年~2023年,券商資管每年規模跌幅兩成左右,2024年再跌7.76%到5.47萬億元;公募基金專戶2018年下滑超過6%,2019年加速跌了28.14%,2020年至2022年止跌回穩,2023、2024年繼續下降4.23%、6.43%;基金子公司專戶2017年就已經下滑了超過30%,連續8年急劇萎縮下,至2024年末總量已降至1.09萬億元,為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左右。

      此前的券商資管定向資管計劃多數為通道非標業務。從存量產品數量來看,經歷過2014年到2016年的井噴,在2016年監管一系列降杠桿、去通道政策下,到2024年末已經萎縮至2.57萬億元,為巔峰時期五分之一不到的水平。定向資管計劃發行額度占所有券商資管產品(包括集合計劃、定向資管計劃、專項資管計劃、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的比重由2014年的超過九成降至42.13%。近年來券商資管計劃也頻繁踩雷,暗藏風險隱患,目前是一個防范化解風險的階段。

      (本文節選自《2025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

      責任編輯: 陳勇洲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下載“證券時報”官方APP,或關注官方微信公眾號,即可隨時了解股市動態,洞察政策信息,把握財富機會。
      網友評論
      登錄后可以發言
      發送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證券時報立場
      暫無評論
      為你推薦
      時報熱榜
      換一換
        熱點視頻
        換一換
        re99热久久这里只有精品| 曰曰摸天天摸人人看久久久| 久久桃花综合桃花七七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蜜月|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日本| 热久久最新网站获取|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综合| 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96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vr | 久久精品国产清高在天天线|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久久久久久久91精品免费观看| 人妻无码αv中文字幕久久琪琪布| 田中瞳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色综合久久天天综合观看| 2020久久精品国产免费| 久久精品蜜芽亚洲国产AV| 久久国产精品一区免费下载|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久久孕妇黑人| 2022年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久久aⅴ| 伊人涩涩涩涩久久久AV|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2021 |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图片|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网站动漫| 99久久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国产|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软件| 九九久久精品无码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免费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潮喷| 色综久久天天综合绕视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国产精自产拍久久久久久蜜|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