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改委會同財政部、商務部等國務院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鼓勵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再投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從強化項目服務保障、優化土地要素配置以及加大金融支持和創新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更好吸引外資企業長期投資的具體舉措,跨國公司持續深耕中國市場的熱情有望得到進一步激發。
盡管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等逆全球化惡風愈演愈烈,但跨國公司持續增加中國市場投資的腳步并沒有受到羈絆。據商務部數據,去年中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5.9萬家,同比增長9.9%,美國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發布的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當年中國排名從前一年的第7位躍升至第3位。至2025年6月底,在華累計投資設立的外商企業超過129.9萬家,實際使用外資共計24.8萬億元人民幣。
規模穩定擴大的同時,外資在中國的投資布局結構顯著優化。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跨國公司在華發展報告(2025)》,超過15%的跨國公司在華投資額達到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凸顯行業頭部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長期信心;另一方面,高端制造、數字經濟、醫療健康以及新能源產業等新質生產力行業成為了外資企業資本配置新方向。
在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框架下,跨國公司到特定的東道國進行直接投資,首先需要當地具有一定的區位優勢。就中國而言,政局穩定、社會安全以及政策連續是不少經濟體難以企及的顯著優勢。以和為貴、和合共生的人文環境底色底蘊且不論,去年中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25.7%。無論是從刑事犯罪率看,還是從命案、槍案數量看,中國都遠遠低于許多發達經濟體。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政府政策持續改善從而營造出的一流營商環境,讓它們吃下了要與中國市場共舞的“定心丸”。
瞄準推進市場化改革和加速國際化進程的雙軌道,中國政府不斷強化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力度,跨國公司在華貿易和投資的自由化與便利化程度持續改善與提升。一方面,外資準入負面清單歷經8次縮減,從最早190項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并且制造業領域還全面取消了外資準入限制;另一方面,全國20多個省市開展了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同時,按照《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電信、醫療等領域將進一步擴大開放試點;不僅如此,中國政府還累計制定、修訂、廢止法規文件500多部,在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數據跨境流動、財稅優惠方面,有關政策條件持續改善和優化,構成了對跨國公司投資的超強“磁吸力”。
數據顯示,近年來外商在華投資收益率約為9%,位居全球前列。來自華南美國商會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企業普遍表示在中國能夠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率,近九成美資企業在華盈利。較高的投資回報率,除了政策與制度的密集暖場,更有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強勢賦能。從供給側看,中國具有在全球范圍內處于領先水平的龐大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現代化港口和國際機場等,為貨物運輸與人員流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顯著降低了物流成本;不僅如此,中國還具備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和高效的供應鏈體系,既能為企業提供從原材料采購到成品制造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更能提升跨國公司的資源協同效率。中國龐大且多層次的市場容量,也可以為跨國公司提供消費場景、商業模式創新的廣闊陣地和試驗場。
對于中國而言,跨國公司不僅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國際合作與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在華跨國公司通過市場競爭、示范效應、人員流動等,不僅顯著提升了我國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而且通過技術溢出,推動了國內高附加值產業的成長,并助力我國經濟結構的轉換升級以及進出口貿易的擴量提質,同時跨國公司通過本地前后向關聯,促進了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深度融合;據商務部《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專題報告,在華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四分之一的工業增加值,七分之一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接下來中國政府將出臺新版《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引導跨國公司更多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等領域移動與聚集,同時在制度與市場開放上營造出更大引力與更強合力。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