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開工一事受到各方廣泛關注,這一熱點很快也延伸到資本市場,約1.2萬億元的總投資規模引起市場無限遐想,一些被投資者認為可能受益的概念股由此連續漲停。
不過,筆者發現,有上市公司在被市場認為是雅江概念股后,明確表示“不具備水電站相關項目設計的資質和能力”,股價由此開始劇烈波動,甚至大幅下跌。這種以比較明確的語言否認與市場熱點關聯的回復,可能給炒作相關概念的投資者澆了一盆冷水,但其相對坦率的態度或值得點贊。
梳理此番諸多上市公司對于與雅江概念關系的回復,不少公司要么回復前期工作有參與,要么認為基于現有的業務基礎,具備為相關項目供貨或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要么雖否認參與相關項目,但表示會積極投入相關項目的采購招標。總體而言,相關回復普遍仍為公司后續可能參與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相關項目預留了較大想象空間。
在A股市場歷史上,一些上市公司和相關當事人在回復時蹭熱點的情形并不鮮見,嚴重的甚至陷入違規信披乃至犯罪的不歸路。部分主體甚至本身和熱點不沾邊,也想辦法制造機會產生關聯,比如數年前資本玩家鮮言利用當年互聯網金融大熱的市場環境,主導將多倫股份改名為匹凸匹,造成股價連續上漲,從而從中漁利。
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不明確否認與市場熱點的關聯,盡可能保持回復語言的模糊性,似乎可以帶來不少短期“好處”,比如利于公司股價和市值乘著熱點的“東風”上漲。如果相關公司股價漲勢較大,也便于上市公司背后一些有減持需求的重要股東以相對更高的價格減持套現。
然而總的來說,不管是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還是從上市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上市公司都需要有對熱點說“不”的定力,盡量抵制各種熱點的短期炒作誘惑。
從保護投資者的角度而言,上市公司如實回復涉及市場熱點的相關問題,如果確實與熱點存在關聯就大方承認,而在自身明顯與相關熱點無關聯的情況下說“不”,既是真實、準確、完整披露信息等原則的要求,又能避免對投資者構成信息誤導,起到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效果。
從上市公司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上市公司更需要有對短期熱點說“不”的勇氣。過往不少案例已經說明,上市公司若過于沉迷一些市場熱點帶來的短期利益,通常會忽視主業長期發展,導致經營反而失去焦點,最終一地雞毛。對于上市公司而言,抵制短期誘惑,真正持續聚焦主業,才是企業長期發展制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