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市場資深人士)
在不久前舉行的上海陸家嘴論壇上,證監會宣布了一項重大決定:重啟虧損科技企業上市工作。盡管這只是當天公布的“1+6”系列政策中的一項,但因其意義重大而受到市場關注,對證券市場的發展也有深刻影響。
在滬深交易所剛開業的時候,證券市場還是一個新鮮事物,處于探索階段。為維護市場平穩運行,當時對上市公司作出了必須連續三年盈利的剛性要求。作為發行新股的基本條件,這一規則一直延續到2019年。這一年科創板橫空出世,在它的多套上市標準中,其中一套標準就是滿足一定條件的未盈利企業也可以上市,此后在科創板中有了帶“U”字的未盈利板塊。統計顯示,一共有54家公司在業績虧損的情況下在科創板上市,其中包括投資者耳熟能詳的中芯國際等行業龍頭公司。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這些企業當中有不少獲得了很好的發展,其中22家現在已經實現了盈利。
當然,也有上市后虧損額繼續擴大的公司,股價也一落千丈,給投資者帶來了損失。前幾年,整個股市的運行態勢比較弱,一些投資者對高強度的IPO,尤其是虧損企業的大量上市有頗多怨言。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監管部門放慢了IPO節奏,同時也暫停了虧損企業的上市審核操作。在市場疲軟的情況下,放慢擴容速度,減少未盈利股票的供應,既是維護市場穩定的必要選項,也是對現有政策加以反思、完善的必要之舉。
現在,通過實施資本市場新政等措施,A股市場已經大致穩定下來,市場活躍度也逐漸提升。怎樣充分地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推動國家高科技發展,也受到各界關注。資本市場一大功能就是扶持新興產業發展,而這些企業在起步階段,難免出現虧損,完全拒絕這些企業進入資本市場,既不符合新興行業的發展規律,也是對資本市場作用的忽視。因此,在進一步加強監管的情況下,為虧損科技企業上市重新開閘有其必要性。
當然,有鑒于以往的經驗教訓,在重啟這一業務時,相關政策要進行調整。此次陸家嘴論壇就對此發出了一些重要信息,譬如明確人工智能、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可以作為按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審核的行業,這就擴大了對“硬科技”企業的遴選范圍,有利于增加候選對象。另外,增設科創成長層,將虧損的科創板上市公司納入其中,設計相應的政策,以進一步加強扶持與監管的力度,更好地對投資者加以引導與保護。此外,支持在審虧損企業對老股東進行增發融資,以往公司一旦進入IPO審核程序,就不能再進行股權增資。現在鼓勵這樣做,既解決了公司的資金補充問題,同時也是對老股東是否看好公司的一次檢驗。如果老股東對公司缺乏信心,一旦上市就想著要套現,此時就不太可能繼續追加投資,因此這是一個很好的評價指標。當然,增發價格的合理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認為應該與計劃中的IPO價格基本一致,同時要有相應的鎖定期。
只要虧損企業符合作為公眾公司的基本條件,具有高科技的基本特征,能夠正常經營,并且在可預期的將來有望實現經營狀況的全面好轉,允許其上市就是合理的,這也是科創板的職責所在,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具體體現。投資者期待這一業務重啟后,監管部門能夠嚴格把關,讓真正有潛力而目前還暫時處于虧損狀態的高科技公司登上資本市場的舞臺,在服從國家大戰略的前提下,為其提供強大的資金支持,也給投資者提供風險投資的機會,實現多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