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
如果把金融行業當做一個班級的話,那創投一定是坐在角落不起眼的小學生,個頭不高,朋友不多,天資一般。
相比銀行、保險、證券這些坐在前排的老大哥和尖子生,創投不太受到同學和老師的關注。特別是過去,被當模范的時候少,被叫家長的時候多,但凡受到一些關注和表揚,印象就極為深刻……這也是為什么本土創投人都對證券時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在里面。財經媒體里,證券時報是最早,也是唯一持續關心和支持中國創投發展的全國性財經類媒體。
時針撥回到2009年創業板開板,彼時的中國創投剛從蹣跚學步的孩童蛻變為稚氣未脫的少年。證券時報在這一年創辦了影響全國的中國創業投資論壇,自此之后的二十余年里,這一論壇都是創投界的年度盛會,成為外界窺探創投發展的窗口、創投展示成果的舞臺、行業反饋政策訴求的渠道,以及同行交流的橋梁和創新資源融通的樞紐。對那時的創投而言,證券時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大舞臺。此后,證券時報一直立足深圳這一創投重鎮,面向全國創投市場,持續為中國創投行業,特別是華南創投發聲。
2021年6月,我再次當選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證券時報對我進行了專訪,報道了創投公會未來的工作規劃與發展目標。值得一提的是,當年9月,我們與證券時報共同策劃了《曾經領跑如今掉隊,五大原因導致深圳創投業“失速”,如何破局?》這篇報道。該報道在證券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兼總編輯季曉磊的大力支持下,時報新聞中心主任胡學文和資深記者卓泳與我們組成了課題專班,前后數月,一起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和數據收集,最終成稿,引起了行業的廣泛共鳴,也得到了監管部門和市場的廣泛關注。這篇報道代表著深圳創投行業對于推動區域創投產業高質量發展、解決行業痛點的呼聲和期望,為制定未來的行業發展政策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方向,給后續的“深圳創投日” 活動、制定“20+8”產業的配套政策和引導基金,以及建設香蜜湖國際風投創投街區等多項措施提供了啟發與借鑒。這其中,證券時報的媒體立場、專業深度與深圳市政府的開放包容、創新敢為是推動政策落地的重要基礎。
在今年6月9日召開的第十一屆中國創業投資論壇上,“全國創投協會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由證券時報社攜手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牽頭倡議,集聚了包括北京中關村以及上海、廣東、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湖北、四川、杭州等省(市)創投協會共13家首批聯盟成員,我也有幸作為深圳創投公會會長擔任聯盟的首任輪值主席。
經過不到半年時間,聯盟快速發展,又吸納了包括重慶、陜西、成都、青島、南通等省(市)創投協會加入聯盟。談及證券時報發起成立這樣一個聯盟的初心,正如《聯盟成立倡議書》中所表達的“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遠。創投行業概莫能外,唯有團結,才能形成合力,一起助推國家戰略;唯有團結,才能達成共識,一起改善創投環境;唯有團結,才能實現共贏,促進信息資源共享。”
隨后的8月,我們與證券時報共同策劃,在中國投資協會股權和創業投資專業委員會沈志群會長的專業支持下,策劃、撰寫并以聯盟名義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關于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政策建議》。這份文件中的10條建議深入研討了中國創投作為國家戰略定位的頂層邏輯,具體設想了實際落地的方案措施。令人振奮的是,該建議最終獲得了相關部門的積極評價,并通過證券時報進一步上報,將有機會成為中國創投行業政策制定的有力參考,為行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政策支持。
在證券時報與中國創投產業結緣之后的十余年里,不乏上述經典的報道、策劃和活動。可見的是,證券時報逐步從幕后搭臺,到與創投并肩前行,再到如今站在排頭,舉起行業聯盟的旗幟,“為中國創投發展鼓與呼”。中國創投在證券時報這里,不僅從未被橫眉冷對,反而始終得到偏愛。
(作者系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會長、東方富海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