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及以上老年人2002年即突破一億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在總人口中的占比為8.92%,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在總人口的占比為13.5%。可見,我國不僅老年人規模較大,而且老齡化水平快速提高,高齡化與老齡化同步出現,未來還將長期面臨人口老齡化的“高原”而非“高峰”。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不是短期選擇而是長期方向,亟需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在此過程中,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尤其是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尤為必要。2018年5月,我國開始在上海等地試點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也即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標志著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基本建成。根據銀保監會的統計數據,2020年底,我國共有23家保險公司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19家保險公司出保單,累計實現保費收入4.26億元,參保人數4.88萬人。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數據,2020年底,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99882萬人,參加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的人數合計約5800萬人。相比之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空間較大。
發展好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需要充分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這主要是由于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未富先老”的老齡化,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情況下進入老齡化社會,加上老年人絕對數量大、老齡化水平快速提高,應對人口老齡化更需要調動多方面的力量。從國外經驗看,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其實是調動多方的積極性積累養老資產,第三支柱養老保險主要是調動個人積極性積累養老資產。雖然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但老年人本身已經進入老年階段,其更多是利用既有養老資產維持老年生活所需,讓年輕人做好養老規劃,盡早結合自身條件積累養老資產理應成為關鍵。
就目前的情況看,國內的年輕人開展養老規劃,積累養老資產的積極性有待進一步提高,潛力有待進一步激發。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2020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各年齡段未參與養老金融市場的人口占比依次為,18~29歲為35.16%,30~39歲為12.34%,40~49歲為15.36%,50~59歲為13.47%,60歲及以上為23.57%。即使是參與養老金融市場的群體,72.07%的調查對象儲備養老資產的方式是銀行存款或者理財,這也是國內居民偏好最大的養老資產儲備方式。
充分調動年輕人的積極性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需要從引導正確認識第三支柱養老保險,規范并豐富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供給,以及優化完善政策支持三方面同步發力。
首先,引導正確認識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平滑人生各個階段的收入和消費,為養老積累財富是每個理性人都需要做的決策,積累養老資產并不是簡單依靠儲蓄存款。為了讓老年生活更有保障,不能僅靠存款或者是長期儲蓄,簡單保障本金安全,而需要切實樹立投資養老理念,秉承長期和價值投資思路,實現長期中養老金的保值增值。
其次,規范并豐富金融機構的產品供給。在引導個人積極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方面,客戶體驗良好的金融產品是最好的消費者教育方式。國外推動個人積累養老資產的過程中,有長期護理保險、目標日期基金、住房反向抵押貸款等多種金融產品,并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國內金融機構,也需要更進一步加強調研分析,關注年輕人等不同生命周期階段人口的需求,充分考慮養老金的資金特點和風險偏好,提高專業投資能力,突出養老特征,創新研發具有針對性的金融產品,通過合理配置資產類別,設定產品存續期限,保障養老金安全和增值,豐富產品銷售渠道及其便利性,吸引年輕人參與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再次,優化并完善政策支持。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自愿的、商業性的體系,其發展好有助于降低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養老金的壓力,自然需要政府優化并完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