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年度報告(2021-2022)》發布會上,上海財經大學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就宏觀經濟發展形勢作主旨演講。
盛松成主旨演講主題為《建議盡快實施較為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他表示,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是從今年下半年逐漸顯現的。疫情二次反彈出乎大多數人的預料,拖累了需求端復蘇進程。上半年各項經濟數據較好,掩蓋了我國內需不足、經濟復蘇基礎不牢固的深層次矛盾,而政策調整和推動改革的步伐較快,供給端也受到一定沖擊。
他提出,我國需盡快實行較為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目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疊加今年上半年較高的基數效應,明年上半年穩增長的壓力不小。明年全球疫情得到控制、供應鏈恢復將是大概率事件,我國貿易順差可能不會像今年這么大,而今年前三季度凈出口貢獻了近20%的經濟增長。同時,明年下半年美聯儲很可能加息,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國宏觀政策的寬松。
盛松成指出,現在依然是我國實行較為寬松的宏觀政策的有利時機。從國內看,財政連續兩年大額結余,有較大的發力空間。隨著能源等保供措施的落實,物價將趨于平穩,不會成為邊際寬松政策的制約。從外部看,美國這次高通脹主要是由于疫情沖擊引起供給短缺,與以往通脹不同。盡管美聯儲已加速縮減寬松(TAPER),但疫情反復之下,供應鏈沖擊可能無法簡單地通過緊縮貨幣得到解決,美聯儲未必會如市場預期的那樣提前加息。
他認為,目前資金流入我國較多,國內外利差仍較大,人民幣匯率堅挺。我國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實行較為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加快落實,穩健的貨幣政策宜穩中趨松。貨幣政策要有效配合財政政策。不能簡單地通過長期改革的措施應對短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如果沒有短期的經濟穩定和發展,長期的結構性改革也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