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駛入“快車道”,國內保險業積極跟進,加速布局海外新能源車險市場。今年以來,已有多家保險公司布局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主要涉及東南亞、歐洲、南美、中東等市場。
目前海外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相對較少,受限于賠付率不確定、維修效率低和車型數據不透明等因素,當地保險公司對新興車型的承保意愿不強。而國內險企已在新能源汽車的理賠、定損、維修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同時,新能源車險是國內財險公司的重要業務類別,拓展海外市場有助于險企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車險出海是一片充滿希望的“藍海”,但海面下暗流涌動,其成功的關鍵在于險企能否將中國規模優勢轉化為本地化深耕能力。這是一場對科技實力、生態構建能力、跨文化管理和長期戰略耐心的綜合大考。
新能源車險出海步伐加快
隨著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持續攀升,越來越多的險企開始布局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通過再保業務、技術輸出、本土化合作等模式,為新能源車企出海提供保險服務。
比如,眾安保險近日落地首筆海外新能源車險業務,成為中國首家開展海外新能源車險業務的互聯網保險公司。中再產險與現代保險于10月下旬簽署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合作框架協議。此前,人保財險、平安產險、太保產險三家頭部財險公司均已在海外落地首單新能源車險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車險業務是財產險業務的一個重要類別,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新能源車險業務成為各家險企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前國內新能源車險市場競爭較為激烈,因此不少頭部險企將目光投向海外,拓展海外新能源車險市場,以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而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持續擴大,為險企開展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提供了市場基礎。
目前,險企拓展新能源車險出海業務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歐洲、南美、中東等地區。業內人士認為,這與我國新能源汽車出海的區域有一定相關性,東南亞、南美、中東等地區是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核心市場。
律商聯訊風險信息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戴海燕表示,當前海外市場普遍存在新能源車險供給缺口:當地險企因缺乏中國車型數據、維修網絡不完善,要么拒保,要么收取高額保費,例如英國部分險企以“零件供應不足”為由拒保某車企車型。這種供需錯配為國內險企創造了入場契機。
從保險公司角度來看,戴海燕認為,雖然國內新能源車險市場的規模仍在增長,但競爭已趨向白熱化。根據行業交流數據,2025年前三季度,國內新能源商業車險保費收入1087.9億元,同比增長36.6%,但行業長期面臨的高賠付壓力仍存。頭部險企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近飽和,相比之下,海外市場仍是藍海,出海成為開辟第二增長曲線的必然選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何小偉認為,從國際經驗來看,包括保險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服務本國企業出海是常見現象。國內保險公司與新能源車企已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與車企一起“走出去”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具體體現。車險業務在險企業務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國內傳統車險市場增長空間日趨飽和的背景下,將發展重心從本土紅海轉向海外新能源車險這片藍海,已成為險企尋求新增長曲線的戰略突破口與必然選擇。
面臨數據匱乏等難題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車險出海對我國汽車產業拓展海外市場以及險企業務發展均有重要意義,但新能源車險出海面臨數據匱乏與定價困難、服務網絡不完善等難題。
海外市場與國內市場在監管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能源車險出海步伐。車車科技CEO張磊認為,每個國家的保險監管政策、法律體系及牌照要求各不相同,加之準入難度大、周期長,使得海外市場拓展異常艱難;當地消費者的投保習慣、對品牌的認知、對價格的敏感度都需要險企長時間理解和適應。
業內人士認為,新能源車險的定價與理賠,需要依托長期的數據積累和成熟的維修網絡,當前國內新能源車險出海在這兩方面均還較為薄弱。戴海燕表示,新能源車險出海面臨“數據孤島”與模型本土化挑戰,最大的難題是初始數據匱乏,險企在國內積累的數據和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海外市場。不同地區的氣候、路況、駕駛習慣、車輛型號構成都存在差異,需要從頭開始收集、清洗數據和建模,這是一個耗時耗力且成本高昂的過程。
張磊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維修需要技術和配件,在海外建立或合作一個認可中國品牌車型、技術達標、價格合理的維修網絡是一項巨大且復雜的工程。
此外,業內人士認為,不同地區的風險特征具有復雜性,這對國內險企提出挑戰。北京排排網保險代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帆分析稱,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風險(如電池熱失控、電控系統故障)具有全球普遍性,其風險等級會因環境差異而產生放大效應。例如,東南亞地區的高溫高濕和南美、中東地區的炎熱氣候,對電池的穩定性和壽命構成嚴峻考驗。基礎設施差異則是另一大風險點,部分地區充電網絡不完善、標準不統一,可能引發新能源汽車使用風險。
深化險企與車企協同合作
國內險企在新能源車險業務上已積累了一定的技術和經驗,具有進入海外市場的優勢。在新能源汽車出口持續擴大的背景下,新能源車險出海也面臨較大機遇。未來,險企可加大與新能源車企在駕駛數據、維修網絡等領域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海外服務生態。
多家保險公司表示,看好新能源車險出海的發展前景。中國人保管理層近日在2025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表示,從公司前期調研情況來看,汽車電動化趨勢是全球性的,公司對新能源車險出海項目未來業務收入保持樂觀預期。
展望未來,業內人士認為,險企開展新能源車險出海可先從當下國內車企投資建廠的重點海外市場切入,形成示范效應,再逐步向其他市場拓展。
張磊表示,新能源車險出海未來存在三種發展趨勢:一是從產品出海到服務出海,險企不是單打獨斗,而是與頭部車企深度合作、綁定協同出海。車企本身在海外已經有知名度,合作可以降低渠道和獲客成本。二是科技賦能成核心競爭力,誰能快速搭建數字化保險平臺,打通投保、理賠、客服全流程,誰就能贏得車企與用戶的認可。三是從車到生態,未來保險不只保車,還要覆蓋整個新能源汽車出行生態,比如充電樁責任險、充電損失險、自動駕駛責任險、網絡安全險、電池健康度保險等。
此外,張磊還認為,國內險企可與當地險企共同探索共保或再保機制。國內保險公司可先承擔部分再保業務,把一定比例的風險和保費分回國內,由當地保險公司專注前端運營與理賠,實現風險共擔、壓力分散。
業內人士認為,險企可將在國內新能源車險業務方面積累的經驗,向海外保險合作伙伴輸出,提升其在當地新能源車險經營能力。戴海燕建議,險企可將國內積累的核心技術優勢作為“出海”的核心競爭力,如成熟的數字化定價模型、事故車管理體系等,同時結合當地市場需求和實際情況,進行技術和產品的本地化適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