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行第190期“經濟每月談”。
國經中心副理事長王一鳴在活動上表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也是“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推動高質量發展,既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積極發展新質生產力,在推動科技創新、加快培育新動能、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上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又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做強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形成供需在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從供給側看,王一鳴表示,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對中國而言,這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主動求變。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推動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氫能和核聚變能、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動通信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王一鳴表示,未來產業的戰略重要性、先發鎖定型和長期探索性,決定了要將原始創新和前沿探索作為優先項,以應用場景為牽引,鼓勵多條技術路線并行探索、同臺競爭,開辟未來產業發展賽道,贏得未來產業的先發優勢。
《建議》提出,“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在王一鳴看來,制造業發展是一個長期動態過程。國際經驗表明,當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時,對制造業產品需求的增速會下降,而對服務需求的增速則會上升。當然,全球經濟是一個開放經濟體系,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為世界各國提供大量制造業產品,其制造業比重就可能高于其他國家。近年來我國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雖有下降,但從全球范圍看,我國制造業占比仍高出全球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現階段我國制造業占比25%左右,保持在合理區間。
從需求側看,王一鳴認為,要建設強大國內市場,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議》提出,堅持惠民生和促消費、投資于物和投資于人緊密結合。他表示,過去一個時期,在面臨外部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時,我們往往通過發債上項目,投資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通過“投資于物”拉動經濟增長,取得明顯成效。但這種模式也帶來問題,突出表現為供需不平衡,就是“供強需弱”。
“投資于人”意味著要增加民生和公共服務投入。《建議》提出要合理提高公共服務支出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增加政府資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提高民生類項目政府投資比重。“這‘三個提高’具有重要意義,將直接或間接增加老百姓收入。”《建議》提出,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流動趨勢,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全面發展投資。這意味著在人口總量減少、勞動力數量對經濟增長貢獻下降的同時,要增加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對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有重要意義。
《建議》中“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的提法被市場廣泛關注。王一鳴表示,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提高居民消費率就要著力提高居民收入。一方面,要實施城鄉居民增收計劃,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進而直接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將部分過去按慣例用于投資的資金轉用于增加公共服務支出,提高財政支出用于公共服務和民生的比重,這樣可以間接提高居民收入,進而實現“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的目標。
責編:葉舒筠
校對:許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