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專項政策文件。
商務部日前發布了《關于拓展綠色貿易的實施意見》,從提升外貿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拓展綠色低碳相關產品和技術進出口、營造綠色貿易發展良好國際環境、建立健全綠色貿易支撐保障體系等方面,提出16條針對性措施,促進貿易優化升級、助力實現“雙碳”目標、更好服務全球氣候治理。
綠色貿易領域首個專項政策文件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在10月3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指出,《意見》作為綠色貿易領域首個專項政策文件,充分體現了創新引領的鮮明特點。同時,堅持問題導向,精準聚焦我國綠色貿易發展存在的薄弱環節,比如企業綠色低碳發展能力存在短板、物流環節降碳潛力有待挖掘、支撐保障體系不夠完備等問題,制定了針對性舉措。
其中,在建立健全綠色貿易支撐保障體系方面,提出加強金融政策支持,基于外貿產品碳足跡核算結果等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加大出口信用保險對綠色低碳行業的承保力度;加快外貿產品碳足跡數據庫建設;健全完善碳定價機制,擴大綠證綠電交易規模,進一步滿足外貿企業需求;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綠色貿易統計監測分析體系,完善綠色貿易政策制度體系。
李成鋼指出,當前綠色轉型是世界經濟重要的發展趨勢和增長引擎,也是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新興合作領域,但是也面臨著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始終秉持開放合作態度,積極參與全球綠色治理,未來將重點從深度參與綠色貿易的全球治理、持續提升高標準自貿區網絡“綠色含量”、深化國內改革對接國際綠色標準三個方面,為綠色貿易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其中,在深度參與綠色貿易的全球治理方面,將在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亞太經合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等重要的國際場合,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相關議題的討論,主動分享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案。李成鋼舉例指出,我國提出的《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國際經貿合作框架倡議》已經得到50多個經濟體積極響應,成為廣受歡迎的公共產品,將繼續推動擴員和落實。
從“賣產品”升級為“提供集成式解決方案”
李成鋼指出,當前中國外貿“向綠色”發展步伐加快,綠色低碳產品已成為外貿發展的新動能,國際機構預測,到2030年,電動汽車、太陽能、風能等產品和技術全球市場規模將達到2.1萬億美元,是目前規模的5倍,市場前景廣闊。
近年來,我國綠色低碳相關產品出口表現亮眼。今年前三季度,風力發電機組及零部件增速超過30%;光伏產品已經連續4年出口額超過2000億元;電動汽車出口量去年首次突破了200萬輛;鐵道電力機車、電動摩托車和自行車等綠色交通工具出口也保持著強勁增長。
“當前,國際市場青睞的不僅僅是中國優質綠色產品,還包括技術、服務、管理等在內的整套完整解決方案。”李成鋼舉例指出,有中國企業向沙特出口綠色低碳建材,并提供整套節能降碳的設計和建造方案,幫助當地建成了30萬平方米的城市綜合體;還有中國企業向坦桑尼亞提供了包括新能源公交車在內的整套快速公交方案,提升了當地城市的通勤效率。
李成鋼表示,這些轉變都是中國綠色貿易競爭力的生動體現。展望未來,還將繼續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潮流,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中國綠色貿易服務全球的能力,與全球更好分享綠色低碳成果。
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中國綠色資產
加強金融政策支持是建立健全綠色貿易支撐保障體系的一項針對性舉措。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王信指出,金融部門主要通過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股權基金等工具,賦能綠色服務貿易發展。
王信表示,下一步,人民銀行將繼續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支持綠色服務貿易發展:一是推動綠色金融、轉型金融標準應用,支持創新信貸、債券、股權等融資方式。二是鼓勵金融機構圍繞研發設計、物流運維、碳排放認證和評價、廢舊資源回收等生產性服務環節,加大融資支持,降低輕資產、綠色服務貿易企業的融資門檻和成本。因為輕資產企業沒有太多可以抵押的資產,所以降低它們的融資門檻,有助于幫助它們獲得融資。三是支持在全球金融市場發行綠色金融產品,為全球投資者提供更多中國綠色資產。以金融業雙向開放,賦能綠色服務貿易創新發展。
校對:呂久彪